日更杂谈(二)

日更杂谈(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一种爱,叫不想放手

大伯父和大伯母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大伯父退休前是某局局长,工作能力强,市长对他都十分器重;大伯母是普通公务员,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绝对才女一枚。退休后大伯父每日打打太极拳,大伯母则弹弹琴,画个画。想一想,满屏都是诗情画意。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伯母一病不起。大伯父是近七十岁的老人,由于大伯母重病卧床,大伯父几乎是24小时的照顾,晚上大伯父也几乎不睡觉,因为大伯母可能随时会需要大伯父,而大伯父几乎就是靠喝茶来提神,这样持续了一个月。

原本大伯父大伯母住在北京,他们的独子是军人,身不由己,无法帮忙。后来大伯父身体吃不消了,就回到老家来,家人帮忙照顾。但大伯母在一年后还是过世了。大伯父很坚强,平静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只是在最后遗体告别,即将火化的时候,大伯父轻轻的问了一下旁边的工作人员:“我可以再摸摸她么?就一下。”当时在旁边的我瞬间泪如泉涌。

我知道,这种爱,叫不想放手。

日更杂谈(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穷志短,财大气粗

不可否认,世界上有一种人,无论自身条件如何,对待任何人都能做到不卑不亢,有一套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但世界上更多的人,会随着自身身份的变化,而改变为人处世的方式。

暴发户本来是一个名词,渐渐地变成形容一种状态:得志了,变得眼高于顶。用暴发户来形容的人,其实也是少数,毕竟多数人表现不会那么夸张。但如果“爆发”了,在某一领域有了较大的进步,带来了财富的增长,那么他处事的态度绝对会有变化。这种变化会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买东西的时候,是挥洒自如的刷卡,还是捉襟见肘的看价格;遇事的时候,是满满的“我有钱,能办事”的感觉,还是畏首畏尾,生怕事情发展到自己无法控制的的范畴;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是吃饭抢买单,有事帮忙抗,还是结账借尿遁,遇事忙闪身等等。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用鄙视。反之,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希望有“爆发”的转变。

但如果曾经拥有过,一旦没有了,开始时可能还会有余热,日子长了心态就会发生变化。我有一个朋友,之前是我们圈子中的佼佼者,家庭条件非常好,年纪轻轻接手了父亲的厂子,为人也非常豪爽。但后来家中变故,导致破产,他也从一个少爷,变成了普通老百姓。虽然我们的交往依旧,没有人因为他的变故而对他有丝毫的改变,但他自己却变了,有时候可以感觉到他的畏首畏尾。

我们无须否认,更应直面面对。古语总结的非常精辟且现实,人穷志短,财大气粗。要如何选择?是否应该努力去“爆发”?就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日更杂谈(二)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董仲蠡:请允许我做一次教育

不得不说现在有很多良心综艺,比之明星的真人秀令我们开心一刻,它们更能使人激情澎湃,荡气回肠。虽然滞后,但今天我听了《我是演说家》中董仲蠡的《教育的意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激动之余,让我体会到:教者不知何为教,学者不知学为何,这样的教育对于教者和学者都是一种悲哀。

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我们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会说“yes or no”,教育往大了说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往小了说是让我们知道,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现在高分低能这种词汇少了,但多了很多毕业即失业,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迷茫的如同无头苍蝇而在社会中混乱闯荡的年轻人。

近些年,芬兰这个国家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因为其教育是公认的世界排名第一。教育是要从小抓起的,在芬兰,即便是幼儿园的老师,学历也不会低于硕士,也就是说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是出类拔萃的人是没有资格从事教育事业的,这是对教育的重视。

芬兰教育不会让孩子追求高分数,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思想活跃,有创造力的人,支持和培养每个孩子的特长,给予孩子最大的机会来发挥他们独一无二的个体潜力。

教育,不仅应该做到让被教育者看到一群鸟能够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而不是“全是鸟”,更应该让被教育者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不仅仅是能做什么。这是教者的责任。

日更杂谈(二)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杂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