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第59篇日记用OmniFocus 收集清空大脑

OmniFocus 使用的逻辑5个步骤

收集:百分百地收集一切有待完成的任务,清空大脑;

分类:分析辨明任务的类型;

归位:将所有任务有体系地组织起来,装进对应的时间,空间;

执行:选择合适的任务开始行动。

检视:检查任务

这一套任务管理的逻辑非常符合人的本性。它并不是凭空构建,而是从实际生活的需求出发,实现我们想达到的效果:活在当下,不被与当前无关的事情所干扰


所谓任务管理,就是让一项任务从出现到完成的过程变得可控。而用 OmniFocus 构建一个高效地任务管理系统,其实只需三步:

放进去:收集任务,将它收纳进 OmniFocus 中;

摆整齐:存储任务,将任务按项目和标签组织整理

去完成:执行任务,将任务根据场景列成清单。


所以当你打开 OmniFocus,准备用它记下任何一项时,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这是一件需要当下完成的任务吗?

我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它吗?

如果它是当前需要完成的任务,那么就将它放进 OmniFocus,准备下一步去处理它;如果它只是一个愿望或者目标,例如学会单反摄影,你应该将它记载自己的笔记或者备忘录中,以便日后规划。

而有一些任务立刻执行就能完成,例如打一个预约今晚九点的餐厅,这种也需要放进 OmniFocus 吗?

GTD 理念中有一个「两分钟原则」,认为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的话,就该立刻执行而不是收集起来。

这个原则想表达的,是若要完成一个任务时,不会打断当前的工作状态,是可以立刻执行这个任务的,倒不必刻板的按两分钟来衡量。前文提到的预约餐厅的任务,熟练的话边工作边完成就行了,不必郑重其事地写进 OmniFocus。

可能使用过 OmniFocus 的读者会问:如果我已经知道任务的一些属性,例如截止时间、所属项目,为什么不直接在项目视图中把任务写下来呢?

收集这一步讲究一个「快」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多想法或者来自他人的任务,都需要在短时间内记录下来。这种客观条件下,不允许我们打开应用,慢悠悠找到你想要的视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收集这个动作一天内可能不下十次,如果每次都要花费一两分钟,去找到不同的视图,相当于我们的工作状态被打断了十次。本来我们是希望任务管理帮我们保持专注,现在它反倒成了干扰源了。

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一旦任务出现,我就会条件反射般打开收件箱,将任务记在 OmniFocus 中

既然说要「快」,收集时不用太过详细,那么收集时该怎么描述一个任务呢?基于「快」这要一个要求,收集这一步必须先记下的,只有动作标题和相应的附注

动作标题要简明地描述出你想达到的目标,最好是动词+名词的组合。

类似「寄出申请学校的文件」、「整理 XX 项目的销量表格」,而不是「写代码」、「上季度的销售报表」这种缺少动词或者精确描述的标题。



设置快速收集的语句:

「Siri,记得……」的句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华第59篇日记用OmniFocus 收集清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