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拉了一个群,无非是想开写作课,主讲老师是一位毕业于北京某大学的文学博士,同时也曾经担任过某杂志社栏目的主编。
可惜我不是媒体行业内人士,如果是的话,我就可能知道北京的一些媒体的运作运作规律。
不如我先说说我所知道的一家国家级专利研究所发行的杂志里面的一位主编的日常吧。
10多年前,我还浸淫在直销业内,当时就有一个高阶的业务精英做过一次分享。原来是人大生物博士,毕业后就分配到专利研究所当编辑,每个星期的工作,就是把国外的专业技术文件的索引,看一遍,翻译出来,成为一篇中文索引。
所谓的索引,就是科学论文的简介,每篇大概200字左右,因为所有研究员都要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需要了解最新的专业研究成果。不过也要知道,每个月在专业杂志上发布的文章也就那么几十篇,所以他每个月要翻译的文章就几千字而已。而且还是技术文章,不需要像文学作品翻译一样,要考虑什么语境、修辞手法。直来直去很简单。这些内容,直接翻译,可以发布在一些专业杂志上。
所以他每个月的工作,两天就完成了。
这就是某个栏目主编。
2005年前后的光景,他的月收入是10000元。
不过这种翻译外文的主编,在今天很快就会被淘汰了,因为腾讯的写稿机器人已经出现了,很快就可以把这种搬运工式的写手淘汰。
当然,我记不太清他的具体工作,而且我所了解的,并不代表行业真实情况。毕竟在很多的自媒体大咖,原来也是从事媒体行业,比如咪蒙、六个石头,他们的读者也是炒鸡多,写作水平和脑洞也是杠杠的。
但是大部分的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水平,真的不咋地。他们的文笔的确很好,但是如果用在自媒体上,他们的文字未免太高端了一点。
举个例子说吧,最近朋友想开声音训练营,花了钱请人帮他写招生文案,结果文案当中写的案例都是王菲这些高出天际的大神,请问如果你是小白,你还想学这样的课吗?
反正我觉得跟我没什么关系,因为我内心深深知道,我学习的终点可能还没达到王菲的起点,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这位大学生写手可能有很深的傲娇,体会不到小白的疾苦。
这可能只是我对于某些专业文学爱好者的偏见。
但是说到课程内容设计,更没法看了。这位老师讲的内容,对于做营销的我来说,已经毫无新意。无非就是,先要确定你的读者是谁,要确定你要圈粉那些人,你用什么语言去引导关注。
然并卵。
作为一个作者,本身是一个工匠。而工匠的特点,是对技术追求,但是工匠也有弱点,就是只顾钻研技术,而忘了要让客户知道你。
我是个生意人,所以我最看重的是结果。我看一个作者,并不是看他的背景经历有多好,也不是看他文笔有多好,真正看的就一个指标,阅读量。
如果一个号称能写爆文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只有那么区区一百几十个点击量,比我这么烂的写手的点击量还少,那就不要自成什么老师了。
别再侮辱自媒体了。
既然自媒体本身是媒体,就不只是写文章那么简单。
自媒体首先也是一家企业。
不管是一百个人,还是只有一个人,一家企业想要做好首先就要考虑自身“人财物供产销”的六个职能。只要有一个做好,都可能会彭攀。不过大部分人都只想着把前面五个功能做好了,企业就好了。
然并卵。
因为如果前面五个职能部门做的再好,如果后面没有销售,这些部门都得吃土。
当然可能前期的公众号处于增量式查干,也就是只要写的好一点,粉丝就会被动增长,也就是有产品就自然有人买,而且这不管这产品是好的还是坏的。
所以才有那么多阿猫阿狗,随便抄一篇文章都可以获得粉丝。这就是传说中的运营,靠做搬运工就能成功。可惜的是,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
现在,要有“好内容+好运营”同时具备的人,才能够成功了。
如果你关注过今年初咪蒙在大会上的分享,就发现她的文章的创作完全是工业化的,从调研到最后投放,所有步骤都是流程化,而且经过严格质量把关。所以她有今天的地位,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靠炒作博眼球得来的。
好运营的作用什么?
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让你的用户能接触到你,感受到你的好处。有了好的运营,就永远会有流量,总会有饭吃。但是如果内容不够好,那永远吃的是辛苦饭。因为无法留住客户。
只有好的内容才能留住用户。
营销界有个定律,据一组权威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企业吸引新用户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用户的6倍,一个老顾客贡献的利润是新顾客的16倍。
所以在现在流量成本这么高的环境下,靠做流量变现的生意已经越来越难,可能是前几年的生意太好做了。
而好的内容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因为有了好的内容,才能用最少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利润。
内容 or 运营,你pick哪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