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小群效应Day3-肖萌

>> 观察社群成长的常用工具之二:三近一反形成社群的人群有相同的需求基础,并且相互之间存在提供服务、贡献活跃和付费的动力。

>> “三近一反”几乎是小群提出的“社群优秀的三个标准”(相互认识、相互信赖、频繁互动)的最直接呈现。

>> 不一定要做大型社群,充分运用社群或社交网络的特性,也足够帮助企业和创业者在日常运营中收获理想的结果。

>> 连接者是社群中最关键的角色,0.8%的人群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 20万用户带来了1亿销售额

>> 来自好友和“相似”人群的信息,对购买决策影响巨大。

>> 用户更愿意分享资讯,而不是商品信息。·用户分享的商品信息数量不足资讯的1/10,甚至更少。·商品信息产生转化作用的时长远超资讯,且被分享次数越多,长尾效应越强。·电商分享用户增加,回流倍数也大幅增加。

>> 如何穿透无数“小群”,将那些活跃且经常分享、推荐的成员挖掘出来,就成为运用社群的关键之一,就如推动、挖掘和运用好这些购物达人一样。

>> 我们要如何找到那0.8%的用户?

>> 社群中成员的角色划分为四种,分别是:普通人、连接者、局部意见领袖、全局意义领袖

>> “普通人”的角色非常容易理解,一个社群中90%以上的成员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正是普通人的角色。普通人是社群中最为坚实的基础,大群效应的形成、阅读、参与、购买转化等的实现,都依赖于这个庞大的基础。

>> “局部意见领袖”是指能够影响小范围人群的用户,“全局意见领袖”是指能够影响更大范围乃至大部分人群的用户。

>> 全局意见领袖则小到影响社交圈和身边好友,大到触发一连串病毒扩散反应,在图谱上就像激发一个个涟漪的那个起点。应该说,“全局意见领袖”包含了诸多“局部意见领袖”和“连接者”。

>> “连接者”,顾名思义,是指能将信息分享出去的社群成员

>> 同样,有效影响和激活“普通人”,不仅能让社群更加活跃和高效,还将吸引更多人转变成“连接者”和“意见领袖”

>> 社群中的一小部分人能够带来巨大的传播扩散效果,这些用户或许只是普通用户,但他们的社交分享能将信息带到更多的新社群和社交圈中去,影响到更多人。

>> 英雄榜在日常运营中明确了解到哪些用户是“连接者”和“局部意见领袖”人群,着力通过各种功能、榜单、认证机制等方式引导、发现并吸引这个人群。

>> 当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电商平台价格水平相近时,用户会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平台。商品简介并不能有效帮助妈妈做出选择和决策,而发生在妈妈们之间的相互推荐和讨论,可以帮助用户大幅降低选择成本。

>> 发现自己的连接者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现和明确自己的“连接者”。

比如,有时我会向一些合作伙伴分享自己常用的发现“连接者”的方法。

第一步,建立一个员工小组(市场部门和商务部门经常扮演这个角色),在微信和微博上找到真实用户(或目标用户),这个数量通常在500~5000,将他们一一添加为好友。

第二步,阅读目标用户近半年以来的朋友圈或微博信息,将细节记录到一张工作表格中,需要留意的细节包括:(1)他/她关注了哪些账号和KOL,又被哪些人所关注?在朋友圈和微博中经常讨论什么话题?曾经分享了什么链接?这些链接来自哪些内容账号或APP、企业?链接和其他发布的信息所显示出的语言风格是什么样的?信息属于什么类型?标题是什么?经常在什么时间段发布信息?

(2)他/她还参与过什么线上或线下活动?活动是由哪家企业举办的?通常一些成功的活动结束后,企业都会发布稿件以宣传这次活动。

定向搜索这家企业发布的新闻稿,看看这家企业出于什么原因举办这次活动,是如何策划和思考的,以及效果如何。了解这家企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前后是否还举办过其他活动等。更多问题还能不断穷举出来,需以运营团队当下关注的重点和需求为准。

第三步,这些信息会告诉我们当下目标用户期待什么类型和主题的活动,他们又云集在哪些账号或APP周围,以及采用什么样的风格表达自己的诉求等。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制作成一张工作表格,包括连接者人群、KOL、目标合作APP或企业、用户活跃时段、兴趣喜好、语言风格、阅读习惯,及不同行业的活动/传播资料库等。

第四步,人工分析会强化团队对这些关键信息的掌握,形成不一样的理解深度。这项工作十分琐碎,如果辅助使用大数据,能帮助企业更加了解目标用户人群。

当这些结论被搜集整理在多张工作表格中,并不断被更新、完善时,非常适合帮助团队建立起对目标用户的了解,也会帮助团队率先找到一些可以扮演“连接者”角色的用户。这和做用户访谈、用户调研的本质类似,只是由“听”用户说变成了“看”用户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小群效应Day3-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