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之死——跟我一起读资治通鉴03

话说三家分晋,赵,韩,魏三个晋国大夫杀了智伯,分了智氏土地,灭了智氏一族。可赵襄子还是觉得不够解恨,就把智伯的头割了下来,做成漆器,拿来喝酒。古代人真是彪悍,心理素质强大,也不怕得细菌病。

按理来说这事该告一段落了。可是司马光告诉我们,再昏庸的君主也是有好臣子的。豫让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一个侠士,他并没有功利的想法,只是单纯的认为我的君主赏识我,我要为他尽忠,给他报仇,士为知己者死,仅此而已。

于是生命不息,刺杀不止。豫让和赵襄子的相爱相杀开始了。

第一次,他们相遇在厕中。豫让偷偷揣了把匕首,静悄悄的等在厕所里,等着那个杀掉自己主公的人出现。或许是心意相通吧,赵襄子一进厕所就觉得心中一动,不对,有人,危险的味道。派人一找,果然找到了一个人。这是俩人的第一次见面。

身边的侍从都要杀掉豫让,因为太危险了,不能留下一个随时来杀自己的人的性命,可赵襄子制止了他们。他说,这个人能为了智伯报仇,是一名真正的义士,我应当小心躲避他就好了。千万不能杀他。

一个人的侠义精神竟然可以感动到自己的对手,可见侠义的可贵。不管赵襄子是出于什么目的说出这番言语,我们都应该看到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侠义精神的赞赏。就这样,豫让被放走了。

也许,对于一般人来说,早就该放弃了,我去刺杀人家,人什么都没计较毫发无损的把我放了,就算不感激涕零恐怕也再也不会起什么杀心了。可是豫让的心里,只有两个字,尽忠。

第二次行动又开始了,上一次已经暴露面目,再这样刺杀肯定是行不通了。怎么办呢?豫让对自己很下得去手。你不是认得我的脸吗,他把自己弄的满身长满癞疮,你不是听过我的声音吗,我吞热炭,把自己嗓子烫坏,变哑。一切的一切都为一个目的,为我的主公报仇,一切的一切只为自己的忠诚。他整天连家都不回了,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了。

不过还是有一个朋友,认出了他,朋友哭着说,你这么做何苦呢?以哥们的才华,你去当赵襄子的臣子一定会得到重用的。何必这么为难自己呢?你要为别人报仇比登天还难,图什么呢?豫让大义凛然的说道,我要是当了他的臣子,又要杀了他,那就是有二心,是违背我自己的原则的。虽然现在我要做的这件事很难,但是我还是要坚持这么做,“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我要让这种背弃主人,怀有二心的小人,无地自容。

豫让无疑是伟大的,因为他的行为没有一点是利己的,甚至来说是对自己有害无益的。如果亚当·斯密见了,恐怕会被气死的。不是说人都是自始自利的吗?这是个什么玩意!幸而中国古代还没有这种经济学意思,我们淳朴的豫让还是坚持去做了。

一座孤独的桥,一个孤独的人,等待着命中的敌人慢慢到来。命运又一次让他们相遇,命运也️再一次告知豫让他的失败。赵襄子的马感知到了豫让的无尽的焦急与杀气,于是马惊了,侍从们四下搜索,找到了豫让。这一次,豫让只能欣然赴死了。

司马光为什么在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中记下这么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毕竟区别于太史公的传记体,可以完全不写的,我想也许就是豫让的侠义气节让这些读书人肃然起敬吧。

豫让的故事到此结束。

接下来是韩魏赵的传承史。

赵襄子是个好弟弟,自己有五个儿子,选继承人却选了大哥伯鲁的儿子,代成君。可惜早死,于是又选代成君的儿子赵浣做继承人。可是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不满意,废了侄孙,自己上位了。可惜一年就死了。赵国的人就说赵桓子当王不是襄子的意思,就又把赵浣接了回来,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了儿子叫赵籍。到了赵籍这一代就是到了正史开头那一句了,赵籍在周威烈王的同意下从一个晋国大夫摇身一变成了赵烈侯。

而魏斯呢就是魏文侯,就是上文中魏桓子的孙子。

韩虔呢就是韩景侯,是韩康子的孙子,韩武子的儿子。

接下来我们要把历史的视角转向魏国,就是魏文侯的时代。这位魏文侯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明天我们接着来读他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豫让之死——跟我一起读资治通鉴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