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品行,学会说话

1

看到一个关于说话的小故事:

一个女生上课时对老师说:“我昨天打破了我爸的古董茶壶。”

“你父亲有没有很生气?”老师问她

“没有耶!”我对他说:“爸爸,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都很小心,可是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把茶壶打破啦。”

女学生说:“我爸爸先一怔,然后笑笑,故作没事的说:“破了就破了,东西总会破的,改天再买一个新的吧!”

无独有偶,不久,另外一个女生也为他爸爸泡了好几年的茶,也打破了古董茶壶。

她想起前面的女生说的话,却被臭骂一顿。原因是,他把同样的话,换了个前后次序说出来:“爸爸,我打破了茶壶。”她战战兢兢的说。

“什么?把茶壶打破了,那是古董耶!”她老爸脸色大变。

“爸爸,可是我可是我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她解释。

“你心不在焉!粗心!”

“可是,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她又解释。

“你还强辩?”老爸吼了起来。

一样打破了古董茶壶,事实摆在那儿,说话的方式不同使得效果大相径庭,可见说话的方法何其重要!

说话是为了交流沟通,就必须考虑对方的感受。忠言逆耳固然对人一片好心,但让人欣然接受还是顺耳为上。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要告诉对方一个坏消息,你就需要做一些铺垫,要让原本听起来很突兀的结果,显得不那么刺耳,更不能让人一下惊闻晴天霹雳;或者需要你先打比方举例子说不少利好消息,让人心中充满阳光,再细细道出一片乌云,给人不至于迎头一棒的感觉。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考虑对方的感受,不仅仅表达技巧很重要,有时候说话的场合和环境也十分关键。          

2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当过放牛郎,交了一些穷朋友。

称帝后,有两个从前的穷朋友来见他。

因两人的话说得不一样,两人的命运也各不一样。

第一个人被引进宫内。他一坐下便指手划脚地说:“皇上还记得吗?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你把罐子都打烂了,撒了满地的青豆,汤都泼在地上了。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叶送进嘴里,卡住了喉咙。还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吞下,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里去。”

朱元璋听了他的述说,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为了保住体面,他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替我乱棍打出去”

第二个人一见朱元璋,纳头便拜,然后叙起旧来:“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都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

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但他却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时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同样是叙旧,也都考虑了对方感受,想通过同一件事让皇帝忆及昔日情义,但一个人是直通通地说,结果被乱棍打出去了,一个委婉曲折地说,结果做了大官。                                                  

其实除过说话方式不同,这里还有个关键,说话的场合与环境。假如第一个人与皇帝独处依然同样说话,质朴与淳厚也许会博得昔日玩伴的欢喜。

3

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孔子曰: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这些归于一点,就是内修品行,学会说话。  

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                          

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有的人语言得体,有的人口无遮拦,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喋喋不休,但真的你就会说话吗? 

小时候妈妈给我叮咛最多的是: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说话其实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行修养。

如果你的话能够让别人不自觉的荡漾起一丝微笑,你用得是美丽的语言,如果你的话让别人皱眉,那么请你赶快闭嘴或者换个话题。

会说话与不会说话,常在那一念之间。

在生活中,正确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能够给自己增添魅力、赢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说到底还是像季羡林大师说过的那样“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该闭嘴时就闭嘴,该说话时也要想想再说。

即使你的起心动念都是出于善意,那么也要让你的表达出于善意。  

所以还是让我们努力内修品行,学会说话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修品行,学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