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回顾&马克扎克伯格

读书回顾&马克扎克伯格_第1张图片

Facebook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连Facebook的创建者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urg)也说不清楚。有1000个人使用Facebook,就有1000种关于Facebook的定义。

一个庞大的公司,背后必定有一个永不言弃的人。

扎克伯格的帝国网络

初期:分享联系

和许多互联网精英一样,扎克伯格自学成才,早早就展现出编程方面过人的天赋。他高中时编写了一款MP3插件,该插件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吸引了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公司的注意。

但他并没想用它来赚钱,最终免费分享了该软件。在哈佛大学,他学习心理学,但仍然痴迷于电脑。在宿舍里的一块白板上,他画满了各种符号和线条,拼凑了一个名为“课程搭配(CourseMatch)”的网络项目。在这个项目上,点击某一课程,会呈现选择该课程的所有学生名单;点击某个学生,会出现该生选择的所有课程。

“课程搭配”深得哈佛学生的喜爱,这一成功对扎克伯格是很大的激励,他坚定地认为“用事物可以把人联系起来”。当时哈佛没有在线的花名册,尽管学生们一直向学校呼吁,希望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每个宿舍的学生的照片,但一直都未见改善。扎克伯格希望能建立一个关于哈佛学生的真实的目录,帮助用户与自己的朋友链接起来,让他们彼此分享信息,确立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

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它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设置自己的信息,上传自己的照片,对朋友进行关注等。它只是一个基础的交流工具,并要求使用者使用真实姓名。似乎人们在Facebook上的互动是受限制的,但这并不影响学生们对它的喜爱,事实是它立刻横扫哈佛校园,当月底,就有超过半数的哈佛本科生注册。扎克伯格和他的室友们抢在了另一个社交网站ConnectU之前让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成为Facebook的注册用户。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所有常春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

截至2004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突破了100万。它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它构筑了家庭社区之外的另一个环境,在这里人们可以勾画自己的社交关系图表;它是互联网与心理学的交叉产物,将人们寻求归属及窥视他人的心理通过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哈佛大学及常春藤院校的品牌,人们对这些学校充满敬佩与好奇,作为年轻网民的代表,扎克伯格认为大学生的资料应该是可以公开的。抱着让人们的交往更便利的想法,扎克伯格创建了这一社交网络。扎克伯格本身并非有很强的社交能力,他是个极为低调的人,不喜欢也很少和媒体打交道。正因如此,他更一心希望把Facebook做成一个开放的世界,人们来到这里自愿分享更多的信息,让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制造出更多的关心,从而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这,绝对不仅仅是消遣!

发展:组织公众

或许就连扎克伯格也没有想到,Facebook可以发展成为所有无组织者的总部,能迅速组织起超过百万乃至千万的人群。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曾一度是哥伦比亚的禁忌话题,这个组织几乎挟持了整个国家。自2002年以来,FARC挟持了700名人质,其中包括哥伦比亚的总统候选人。对于被挟持的人质,哥伦比亚人普遍感到同情和悲伤。国家倾几十年的国力来与FARC抗争,直至2007年底,该组织同意释放一些人质。这些人质中有一个四岁的男孩,他的母亲被劫持到游击队,之后生下了他。哥伦比亚人期待这个男孩能获得自由,认为这是FARC向国家展现善意的圣诞礼物。然而,事实却是,因为男孩病重,FARC早已将他丢给了一个农民。也就是说,这个男孩根本就不在FARC手中。对此,很多人感到无比愤怒,奥斯卡·莫拉莱斯(OscarMorales)就是其中一个,他说:“我们被FARC侮辱了,他们怎么能用一个根本不在他们手上的孩子和我们谈判?这样实在太过分了。他们打算耍我们到什么时候?”

2008年1月4日,无比郁闷的莫拉莱斯在卧室里登录Facebook,建立了一个反FARC的群组以表示自己的愤怒。该群组成员急速增加,当成员达到8000人时,人们计划举行一次游行。一个月后,在哥伦比亚近百座城市爆发了反对FARC的示威游行。这场游行在其他国家的城市也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响应,在国外的哥伦比亚移民们也希望参与进来,最终,这场运动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示威游行。而其组织者称“Facebook就是我们的总部”。

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交流方式,Facebook这一社会化媒体早已经超越了一个网站的功能,在发布、传播信息之外,已然成为整合、组织无组织公众的免费工具。人们通过上传照片、发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志同道合者的联系。在Facebook上,人们的观点能够轻易地在人群中进行传递,具有相同观点的人能迅速地集合起来,这种网络上的集合又足以影响现实的世界。2008年,Facebook上的一名用户,在英国组织了一场大型打水仗活动;稍后的9月,超过1000人参与了在Facebook上发起的枕头大战。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年轻人转发了视频并模仿了这些活动。

Facebook将人们迅速聚合起来的能量着实惊人。仅仅是发布的一条信息、一则新闻、一个视频或者一首歌,就可以立刻集结一群志同道合的人,Facebook不仅仅实现了扎克伯格对它的最初定位——一个分享的社交网站,更实现了扎克伯格的梦想,人们通过它可以更多地联系起来。

事实已经证明,Facebook改变了人们交流和互动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政府监管的方式。反对FARC的游行能够如此成功,也是哥伦比亚政府当局发现了Facebook上的动静,全力助推此事的结果。基于哈佛大学建立的强大社交网络Facebook,充分利用了常春藤院校校友们的社会交际网络。如此强大的资源,通过利用和整合,所散发的能量可想而知。这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除了人力资源价值、社会资源价值、技术提升价值,还有商业价值。

Facebook社区遍地“黄金”

Facebook网站的建立,是为了方便网民加强自己和朋友、同学、亲属、家人的联系,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分享快乐的照片,发布心情写照,并记录各种事件,这些活动不会产生什么经济效益,扎克伯格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它会有什么商业价值。他并不迷恋金钱,也没有资金上的压力,弃微软的高价不顾而将发明的音乐软件免费上传,就能说明这一点。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到互联网中进行交流分享,自然而然地建立了Facebook。然而Facebook带来的经济效益,既在他的预料之中,又在他的意料之外。

上市后

怎样继续留住人才也是Facebook必须面临的问题。硅谷一向鼓励冒险与创新精神。当员工分享到了Facebook上市所获得的巨额财富后,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离开。想想看吧,Facebook的很多员工都是从Google过来的,一旦有像初创的Facebook一样可以创造历史的新公司出现时,他们同样会选择离开Facebook,而风投也同样会对新公司趋之若鹜。所以,上市后,扎克伯格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稳住团队。

一个有趣的问题:Facebook难道比Sex还流行?有人回复说:“我上Facebook的次数比做爱多,所以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把互联网看成新的地球,扎克伯格就像房地产开发商,把这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规划设计成了吸引众多网民的新社区:这个社区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不断地为社区的网民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扎克伯格悖论

Facebook的使命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共享。在Facebook的个人主页上,扎克伯格写道:“我正尝试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

世界的潮流就是透明和分享,Facebook所做的就是要推动这种潮流变为现实。扎克伯格认为:“一个透明度高的世界,其组织会更好,也会更公平。”

正因为具有这种使命感,他不同于一般的创业者。扎克伯格不在乎商业模式,甚至对金钱很漠视,他说他最专注的是把Facebook做好,让它有用、有趣和酷。

尽管从未屈服于所谓的“群众的智慧”,但扎克伯格仍获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

郭台铭曾经说:“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管理。民主是种气氛,让大家都能沟通。但是在成长快速的企业里,领袖应该带着霸气。”

一位员工曾这样评论扎克伯格:“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晰的定位,扎克伯格会按照员工的价值使用他们,然后再踢到一边。”但扎克伯格这样极端、严苛的性格仍然可以吸引很多天才,因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不断向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激情与韧劲,以及绝顶的聪明。

我认为创建公司是改变世界的一种最佳方式,因为创建公司,可以通过协调优秀人才和合作伙伴的观点与利益,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产品服务大众。一个人不可能单独完成这些,因为必须要有多个人才能谈所谓的合作。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

Facebook的心理学背景

这里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库和海量的信息,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交生活。

就像很多人所说的,当身处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人们需要获得一种存在感。在物质世界里,这种存在感可以通过拥有房子、汽车等有形资产来体现;而在精神世界里,这种存在感无非是在别人那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同,找到自我的归属。

在扎克伯格的观念里,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透明,才有利于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社会。因为在一个透明的社会里,人们将会为自己的行动后果负责,也会表现得更加有责任感。

最好不要徒劳地抵制世界发展的潮流,否则会被市场淘汰。

独特的参与型广告

在互联网领域,一直没有一家公司专注成为“创造需求”型的广告平台。

Facebook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把各个分开的用户以好友的身份联系起来,他们之间传递的消费体验和对商品效果的评价会远胜于广告的营销推广效果。

营销者知道,销售产品的最好方式是让你的朋友去销售。而这正是Facebook上的用户整天都在做的事情。我们首次实现了有效的大规模口碑营销。

桑德伯格在广告与内容产品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那就是将广告变成一种信息,在用户间传播,让用户相信这是一种信息或者交流的方式而乐于参与其中,Facebook称其为“参与型广告”。

广告已经不仅仅是广告,它成为朋友之间联系的方式,成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几乎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这个理念不仅说服了广告商,也打动了一向厌恶广告的扎克伯格。

但是在Facebook上,广告则已经转化为用户们所谈论的话题或者参与的活动。厂商可以邀请网友进行商品设计、试用,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比如,Threadless是一家T恤设计公司。他们会邀请网友参与T恤设计,定期举办比赛或者挑战赛,并请其他网友进行投票,采用他们中意的作品作为公司的主打商品。

Facebook的广告与在其他网站上的广告不一样,广告本身就天衣无缝地融入到Facebook的体验中,给人的感觉更像Facebook新闻反馈(news-feed)服务。

从根本上讲,这一切都归结为人们为什么上社交网站。他们不是去看我们的广告,而是去相互交流。

Facebook充分利用用户的信息来为广告商提供最精准的广告平台,据业内人士透露,Facebook有一个约300人的营销团队,通过挖掘各种信息来进一步满足广告商的需求。他们会统计用户的对话、发布内容等,提供给广告商。

“Like”诞生的初衷本来是供好友之间推荐好文章或电视节目用的,是传播好的内容的方式。当它与商业联系在一起时,产生了很好的广告效应,广告客户可以轻易地利用“Like”按钮来完成广告的传播。这种宣传效果吸引越来越多的广告商与Facebook合作。可是,本来用于和好友沟通交流的平台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广告商时,那些用户还会继续使用这一功能吗?或者说,用户还会相信这一按钮推荐的东西是好的吗?

占领平台才是王道

平台化战略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通过开放,提供一切应用和程序来捆绑用户,让用户只在自己的系统中消费,进而产生“垄断”利润。

抛开自由、开放、分享等冠冕堂皇的话不说,仅从微软、Google、苹果等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管开放与否,占领平台才是王道。

Windows平台

微软一直是人们诟病的焦点,它封闭、垄断、落后……事实上,在与Google、苹果的竞争中,微软已显颓势,手机操作系统、平板产品、搜索等都很难再找到当年Windows的“雄风”,但这并没有改变微软仍然是全球最赚钱的科技公司之一的事实,比尔·盖茨的财富也没有因为微软的风光退却而迅速缩水,探究根底是微软坐有Windows这个操作系统的平台。

APPLE商店

尽管硅谷的天才们总是在批判、否定着微软,但其实谁不想拥有一个像Windows那样的平台,然后在此基础上构筑自己的生态系统呢?苹果就是其中之一。

Google的平台化努力

与微软的Windows和苹果的iOS相比,Google似乎并不具备形成平台的天然优势。对用户而言,Google只是一个入口,并不能对用户形成黏性。开发者也无法基于搜索业务形成开发程序及应用的平台。但Google的决策者们很清楚,只有形成平台,才可以像苹果那样圈住用户,从而深入挖掘用户需求。

Google推出基于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的战略很简单,就是希望以操作系统为基础,开放该平台给软件开发者,推动该系统得到终端厂商的应用,提升其应用平台所覆盖的用户群,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有先机。

占领网络平台

早在2004年,在Facebook刚刚建立时,扎克伯格就对平台有着特殊的痴迷。他的创业伙伴肖恩·帕克在回忆起一次与扎克伯格的谈话时曾说,那时扎克伯格就对他说过,要把Facebook建成一个像Windows或者苹果一样的平台,让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软件。

扎克伯格对中国市场的野心

我们的价值观是连结世界,而中国市场的空缺让我们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世界人口。

首先,目前中国诚信的缺失让人们无法放心把自己的隐私、家人信息等放在互联网上。网民也不太可能热衷实名制的方式。

Facebook只做平台不做服务,甚至为了做好平台不惜砍去自己推出的服务。扎克伯格希望把Facebook打造成公共通用的平台,吸引上下游产业,打通整条产业链。但是,人人网却涉足团购、招聘等业务,倾向于直接做应用来获取收入。这种方式是与第三方应用的竞争,消弱了自身对第三方应用的吸引。所以,在第三方应用开发中,人人网没有达到Facebook的规模。

微博不会变成Facebook,但会加设更多与Facebook类似的功能,这样就能以新应用软件为依托建立更紧密的社交联系。

扎克伯格的经营心得

扎克伯格认为,要尊重员工的点子,并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授权员工去实践。一种看似无序的企业文化,正是使Facebook得以保持创新力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二时,扎克伯格和宿舍好友在荷尔蒙的冲动下创建了Facebook。Facebook初创之时,他们都是拥有宏大理想、技术过硬、充满激情的热血极客。但管理经验的缺乏让Facebook看上去一团乱。

我二十岁创立Facebook时,什么也不懂,后来搬到加州,运气好遇到了一些人帮忙。但是一路上,该犯的错,我们差不多也都犯过。如果未来的五年还会像过去五年这么刺激的话,我们一定会遇上许多困难的决策,我必须花很多时间好好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我认为,想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两大关键。

第一,要有非常清楚的方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因为会有太多事情让你分心,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感,你就可能会走偏。

第二,必须建立一个好团队。

克伯格的“团队经”

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起来必需的因素,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再好的创意也不可能实现。所以,很多公司创始人和CEO都把寻找合适的人才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小的核心团队

乔布斯所说的A级工作组是指特别精选的设计师、程序员和管理人员,他们负责苹果最重要产品的研发工作。乔布斯认为,小型的A级工作组要比大量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效率更高。显然,在这方面,扎克伯格是乔布斯的追随者,扎克伯格很赞同乔布斯的A级工作组理念。在Facebook,扎克伯格也强调核心团队要小而精。

要对员工做的事业具有认同感,一个人无论多聪明多有效率,但如果缺少认同感,他不会真正努力。

成长的烦恼

发展中,Facebook面临着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于内,自Facebook诞生以来,它一直处于侵犯个人隐私的纠缠中。领导者过于年轻,缺少成熟的管理经验;于外,Facebook面临着诸如Google+等社交网站的挑战。

Facebook推出了号称是互联网诞生以来最具创造性的发明——开放图谱。这项功能体现在“Like”这个插件上。用户在看完一部电影或者一本好书后,可以点击“Like”将其分享给好友。

扎克伯格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拥有超人的技术、过人的胆识、惊人的判断力及不羁的野心,这些都是一个商业领袖所必备的素质;另一方面,Facebook官司不断,从Facebook创意的归属,到财产的分配,到隐私问题。虽然Facebook最终摆平了这些官司,但这已让人们不断质疑扎克伯格的道德品质。

“财富眷顾勇者,帝国没有界限”。

与受到的黑客攻击相比,每天无数的垃圾邮件更让用户心烦。据数据显示,目前每天深受垃圾邮件困扰的用户比例达到1.5%,这让用户体验明显下降。

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员工过多流连于Facebook,会给公司带来很多损失。一名分析师认为:“分析结果显示,Facebook是一个新的、浪费时间的东西,有很多Facebook一族在工作中偷懒。”以上种种都是Facebook在如日中天发展下的纠结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回顾&马克扎克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