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时间有多长?
从稚嫩到成熟,从摸索到专业,从兢兢业业到不断创新。
在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嘉辉,听听他与小川科的公益故事。
李嘉辉 致公党党员 全国青联委员 致公党四川省委社服委副主任 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您参与公益的契机是什么?
李:我参与公益的契机,来源于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志愿者经历。在地震发生后,我跟随志愿者团队进入灾区,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听闻您放弃了之前的工作,选择了一个收入微薄且需要重新学习的行业,是什么促使您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李:还是源自于汶川地震时做志愿者的经历吧。当时,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我加入了北京来川支援的一个公益机构组织,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做“专职志愿者”的念头渐渐明晰起来,虽然这意味着必须放弃之前的设计工作,但是由于我的执着与坚持,最终还是说服了父母。
❖在您加入基金会以后,可以说基金会的工作全面上了一个台阶,作为基金会的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转折点”,您是怎样带领基金会实现跨越式的成长的?
李: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吧,第一,我们坚持踏实做事,稳步推进基金会发展;第二,我们坚持多元化筹款,通过互联网公募平台、明星伙伴、爱心企业等几方面做好筹款工作;第三,我们坚持品牌化项目发展战略,将项目做成品牌,扩大基金会的影响力;第四,我们注重公开、透明、合理、合法、合规地开展各项工作,让我们的捐赠人放心,这是我们做事的基础,也是我们的初心。
❖作为筑梦孩子的清洁包项目的发起人,您当初为什么想到发起这样一个项目?
李:在做公益,走基层的这些年中,我去到了很多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看到了少数民族儿童的生活现状。由于历史沿革、生活习惯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没有较好的卫生习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了让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健康成长,所以我下定决心想到了做这样一件事情。
❖筑梦孩子的清洁包项目如今已经惠及到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得到了无数爱心人士的支持,针对这个项目,您下一步的愿景与规划是什么样的?
李:自2016年项目立项以来,项目已面向社会募集超过300余万元资金,先后在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等54所学校的乡镇学生发放清洁包15700余个。下一步,我们计划更加深入地走进西南偏远地区,同时,也将清洁包项目带出西南地区,带给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
❖基金会现有四川熊猫救援队,也参与了多次救灾,您也多次参与其中,为什么想到成立这样一个救援队?
李:基金会成立的契机就是因为“5.12”汶川地震,在基金会成立之初,也参与了众多灾害的救灾工作,我们深深知道灾害后救灾工作重要性,所以我们想到了成立一支专业的救援队,让我们更好地帮助灾区开展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
❖针对社会上有些人对公益的不理解甚至质疑声,您是怎样看待的?
李:首先,不论这些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其实有质疑是好事,正是这些不理解,会进一步促进公益行业法规与制度的完善,对于公益行业的发展其实是有益的。而我们各公益机构需要做的就是踏实做好自己的事,做好项目的公开与透明,这对于机构本身的良性发展也是有益的。
❖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公益就应当是完全免费、不求回报的,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待?
李:我们提倡奉献爱,但公益项目从筹款到执行都是需要必须的经费的,只有给予公益从业者应有的尊重与报酬,公益行业才能健康、长稳地发展。
❖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作为一名青年公益人,您对他们有哪些寄语?
李:随着公益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我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一个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年轻与新鲜血液加入进来,这对于公益行业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在我们项目筹款与执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这昭示着越来越多青年人关心社会民生与发展问题,对于他们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益的。我作为一名青年公益人,我对他们的寄语是,要“不忘初心”。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加入到公益这个行业,也不要忘记捐赠人的嘱托,不要忘记受助人的期盼。
❖基金会的下一个十年,您有什么期许与愿景?
李:第一个,我们希望走进更多偏远地区,做好桥梁作用,将捐赠人的爱心带给更多人;第二个,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实践与探索,推动行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在做好项目的基础上,另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