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很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2018)

名字很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2018)_第1张图片
DSC04670.jpg

中国人讲究名不正,言不顺,很重视名字。

5月31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示了新一轮新设置的40所高校名单。有的是专科升本科,有的是学院改大学,也有几所是学院变学院,换了个自己感觉更好听的名字,流传已久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终于闪亮登场了;第一工业大学、第一农业大学没有同步。

近年来,高校升格改名的各种故事挺多,据说现在的大学,近一半近年来都改过名字,钢铁、矿业改科技,地质改经济、煤炭改工商诸如此类,很多有名的大学改的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这几十所学校更名,基本延续的是旧故事,没多少新东西。

前几天,媒体还报道了一件事,说某地成立了一所胸疼大学,引起过一些轰动;有网友说,胸疼来了,痔疮也就不远了。后来,教育部、教育厅都出面澄清,没有审批过胸疼大学;举办者也露面声明,是个学术机构,不是大学。
胸疼不来了,也就不用操心痔疮了。

大学如此,有些中小学在名字上也很下功夫。
前段时间,说有人要投资建一所高端的“国际“学校。
全国各地,有很多名字带国际二字的学校,本地原先也有几所。
但到底什么是国际学校,没有查到官方的说法。

进一步了解,有些问题。
学校名称有规定,中外合作办学要审批,引进境外教材课程要审查备案,哪来的那么多国际。
世界上公认的国际学校,指的外交人员子女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招生对象是外国国籍学生,实行的是国外教育模式,即使这些学校的名字,国家也有规定……
后来,部分民办学校开始对本国孩子实施国际课程,以到国外读大学作为卖点,也开始美其名曰国际学校。
其实,有些所谓的国际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违反政策规定的地方。
有些地区,对此已经开始进行整顿。

这些自觉很正规的“国际”学校,尽管没有官方统一的标准,尽管未必有经过审批的资质,总觉得自己有很多国际元素,“国际”学校叫的很有底气。
还有很多的“国际”学校,基本没有外教,没有外籍学生,也没有多少国际课程,实际上没有多少所谓的“国际”元素;所谓国际范,主要体现在名字上,自己都承认,并不国际。
为什么叫“国际学校”,有些相关人士辩解一通后,干脆直言不讳,听起来高大上、响亮,吸引眼球,吸引更多的学生家长来读。

高端未必国际,国际也未必高端。
此类问题,还包括各种外国语学校、双语学校、实验学校等等,甚至还有其他更多更洋更奇的名字。
与某校长谈及双语学校,说双语教学,学生除了学汉语,还学英语;感觉有些扯犊子。
实验学校,到底实验些什么,大概也说不出一二三四。

某日,几位同学闲坐,不知怎么就说到了这个话题,一个搞房产的小土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说现在的教育,有些人有些事,很浮躁,醉翁之意不在酒,心不在焉。
都是好伙计,听着刺耳,就马上反击,说教育再怎么也比你们房地产好,挖个坑,灌点水就叫湖畔;靠着条小河,有水没水都叫水岸;所有小区,不是豪庭就是帝苑,更土豪。
其他同学及时和稀泥,说此乃大势,非二位力所能及。
当时反击的酣畅淋漓,过后想想,小土豪说的,其实也不无道理。

总觉得,教育不同于房地产,应该更实事求是,还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教书育人为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字很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