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杂篇 | 谈谈“丧文化”

     

个人杂篇 | 谈谈“丧文化”_第1张图片
猫猫——名叫雪糕

      昨天跟好朋友吃饭,我听到她说得最多的一个感叹词是“哎”。负能量是极易传染的。我现在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的自己,极度丧,甚至那时候看的天空都是灰暗的。再后来,有一次跟好朋友聊天,他提醒我: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最近的聊天内容都变成了吐槽以及哀叹……我好像突然间醒了一样。(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的“丧”都是不好的,也不是所有的“丧”都能判定某个人内心消极与否,适度的吐槽和“丧”还能起到调适作用。丧也分程度、持续时长还有发展趋势)

      我在思考为何我们这一代,或者说现在社会会如此流行“丧”文化。我认为原因有四。第一,中国社会不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了。这一代人的发展相比上一代来说,如果没有上一辈人的支撑,即便是很努力的人,实现阶层跨越的难度会比以前大很多。第二,人们的满足已经不再局限于温饱的满足,意思是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了,大家都丧得有资本(特指物质),丧一段时间都不会饿死……第三,社会出现的各种快餐文化产业,抖音等等,能带给一个人短时间的快乐。第四,新媒体文化的助攻:微博上的“人间不值得”(出自李诞)、马杰克波男系列人物、公众号WYN……说是助攻,其实是迎合市场的一种行为。

      说到公众号WYN,以前很喜欢这个公众号出的文章的里面会介绍各种新奇的事情,里面的Tom是我以前最喜欢的作者。后来慢慢发现WYN变丧了,导致我有次在香港Mad活动现场遇见他都没有上前合照的冲动(哈哈哈)。比如两年前我看过其中一篇文章,主体内容是批判当今社会的公益事业。我一字一句把文章内容读完,却发现它把“公益”两个字狭义化,只跟金钱挂钩,公益是这样吗?我看它是没有把公益二字理解透彻就大肆批判我国的公益事业了,当时的它是拥有接近70w粉丝的公众号了。

      我在想啊,一个媒体确实需要物质基础才能生存的,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而存在。不就本末倒置了吗?并且,那最后到底变成了谁带着谁走呢?我还是认为优秀的媒体应该是起到引领作用的。

      不管现在的主潮流是怎样的,我还是希望每天早上醒来叫醒我的是梦想,而不是对上班无限的抗拒。别总以为自己看破红尘,生活还有很多小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我还是希望以后我跟朋友抱怨的时候,ta除了理解我的心情以外,能像我的某个好朋友补充一句:“生活就是有苦有甜才有意思啊。” 或者像我妈以前跟我说的:“要知道苦是常态,甜是惊喜。平常心看苦并期待着甜。”抑或者像我师姐说的:“成长真酸爽,但还好我喜欢。”

      而不是一群人掉入一个无尽的称作“丧”的深渊。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条沟,掉进去叫挫折,跨过去了叫成长。

      挫折可以是一个人丧一时的理由,却不可以是一个人丧一世的借口。

      毕竟,不能抗拒成长啊,你说是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杂篇 | 谈谈“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