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十一)(十二)


                  (十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注释:

温:温习

故:从普遍的意义上看,一切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构成都是可以为后人所用的“故”

(1)古代的典籍就成了“故”的主要部分,这一类是“故”文本的形式,即《 诗》、《 书》、《 礼》、《 易》、《春秋》等以及成文的典章制度。

(2)另一类是非文本形式,主要是指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礼仪习俗知识。孔子所强调的闻见之知,就属此类。

故的价值:

(1)“故”自身不会产生新,因为“新”的产生要依赖于主体的资质和其所处的情境。但是“故”必有某种品质才能使主体“知新”。这种品质就是“故”中所体现出来可以迁移到新情境中的抽象道理。(同化)

(2)“故”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价值,这就是,先前的具体的典章制度,在新的情境下经过损益后,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个人面对新的时空、新的言说对象、新的事件时,对已有经验的或因循、或批判、或创造的运用。(顺应)


“温故而知新”有四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三为,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四,也是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指通过回味历史,而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十二)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

注释:

君子:为学而成德之人

器:器具、器皿、工具

器有多个用法:

一是用途,较为固定用途,“君子不器”为君子无论从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做有限目的使用。

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

三是性质,有一定的性质,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


孔子解释“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

其实这一提法跟我们培养方向就是“一专多能”,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多才多艺方能胜任,平日里我们不但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维持班级纪律规范、要培养人才:还要和各种家长打交道;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还要排练童话剧、音乐会,组织各种课内外活动。总之班主任是集警察、法官、导演、护士、保洁洁等等诸多身份于一体的全能人才。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全人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要求可能就更高了,看来我们必须做到“君子不器”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为政篇(十一)(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