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个多月的雨,总算停了。周末上午,梅梅、安安和我驱车前往修水县义宁镇竹塅村陈宝箴故居。
下了高速,导航把我们导上一条老旧水泥路,途经小村庄,路边人家炊烟袅袅,饭菜香味飘荡在空气中,好诱人。梅梅说:“好饿呀,想吃中饭了。”安安笑:“多么可爱的女人!”
一路向前,沿山而行,几处塌方,满地泥泞,甚是惊心。好在车子底盘高,不至陷入其中,有惊无险通过。一路上没有遇到一个人、一辆车,心下疑惑,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故居,除了我们,其它人都不感兴趣吗?好没道理呀。
继续前行,不远处满山淡紫色花朵,美极了。很想知道是什么花,欲停车观赏,可小路太窄,万一来辆车,人家过不了。
转过一道弯,一座小村呈现在眼前,真是别有洞天,我们三个人都叫了起来:“哎呀,这么美呀!太值得了!”
别处油菜花早已凋残,这里却黄灿灿动人心魄。柏油马路崭新,家家户户两层楼房,灰瓦白墙,木门厚重,吊楼古朴。
路上的疑虑一扫而光,只见游人三三两两,在这春寒料峭之中,或欣赏花儿,或驻足阅读路牌,或古宅前沉思。
已经中午十二点了,梅梅说真饿了。见一位保安模样的人,上前问询哪里有饭店。他答:“我家可以炒菜吃饭。”于是跟着到他家,是一户简朴农家,一样的白墙灰瓦,厚重木门。问房子什么时候做的,答房子做得早,最近粉刷的。
刚从菜园砍来的鲜活树菜,躺在门前,一位老妇人在削菜头,于是点了一盘菜头。厨房里一位年轻女人在炒菜,说已有两桌客人在等,炒完他们的再炒我们的。我们点了一盘青椒炒肉,一盘红花草,一个西红柿蛋汤。点好菜,我们出去转转,嘱主人炒好菜唤一声。
路边小山上有之前看见的紫色花朵,我走到山脚下抬头细看,原来是杜鹃花。繁花似锦,美不可言。
沿着油菜花田转了一圈,主人唤我们回去吃饭。菜的味道挺不错,红花草第一次吃,鲜甜可口,其它几道菜也很可以,米饭香喷喷,我们每人吃了两大碗。
吃完饭,参观陈家大屋。陈家大屋也称凤竹堂,是陈宝箴、陈三立的出生地。陈家大屋由新旧两栋连成一体,老屋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二重,中开大天井。新屋建于光绪年间,为陈宝箴中举后所建。屋前竖立着一堆旗杆石和一对旗石墩,旗杆石为陈宝箴中举后所竖,旗石墩为陈三立中进士时所竖。
陈宝箴(1831年-1900年7月22日),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出生于江西九江,晚年自号四觉老人。 陈宝箴先后任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等职,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系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1900年7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病逝,享年70岁。
追溯义宁陈氏历史,一部厚重的发展历史。
义宁陈氏系江州义门陈之后。清雍正八年(1730年),陈宝箴曾祖父陈公元同何邱两家亲戚为响应朝廷“招民垦荒”的号召,从福建上杭林坊来到宁州安乡十三都护仙源,现修水县宁州镇湘竹村。筚路蓝缕,结棚栖身。以种蓝茶为业,六十年后三姓共同买下仙源山场,建房造舍,基本结束棚民生活。
乾隆57年(1792),陈公元长子陈克绳来到竹塅村建造陈家大屋。嘉庆三年,陈宝箴父亲陈伟琳出生。道光十一年(1831),陈宝箴出生。咸丰元年(1851),陈宝箴考中举人。是年社会动荡,太平军兴。陈伟琳为义宁州申办团练,并在儿子树年、宝箴的竭力襄助下,操办义宁州团练,抵御太平军。从咸丰三年到六年,义宁州团练配合清军进行大大小小战斗近百次,两次克复州城。
陈宝箴因办团练而知兵,得到曾国藩的极力赞赏。陈宝箴一生获七次军功保奏,为官从侯补知县至湖南巡抚,成为晩清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在陈宝箴中举之后的又一个甲子里,义宁陈氏家族不断得到发展。其中,陈宝箴在儿子陈三立的鼎力襄助下,首推湖南新政,取得辉煌成就。湖南因此成为当时全国最富生机的省份,他也被光绪帝倚为“新政重臣”。
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因举荐杨锐、刘光弟而被慈禧太后以“滥保匪人”定罪,父子均受到“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惩处。
陈三立在遭受变法失败、革职、丧父诸多打击之后,誓不问政,投身到诗文创作当中,成为晚清诗坛“同光体”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他还注重人才的培养,送子弟出国留学,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在他的致力培养下,子女成为不同领域的佼佼者。
衡恪是近代书画篆刻大家,寅恪为现代史学大师,隆恪、方恪为暑名诗人,登恪为原武汉大学中外文两系教授,文学院代院长。孙辈中封怀为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小从为当代女诗人。
走出陈家大屋,回望这部发展史:从先民的辛勤劳作,到陈宝箴陈三立的读书考功名,再到为官一方,力主新政,造福一省。波折之后,陈三立远离政治,投身文化教育。陈寅恪等后辈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历经民国、抗争、文革,令人嘘嘘,不知怎么来评价这段历史。
离开时,村民嘱我们顺着新修的柏油路走,新的柏油路比老水泥路宽阔平坦。
就此别过。再见,陈家大屋;再见,小小的美丽的塅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