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教学的一点思考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很困难,尤其是应用更为困难,究其原因便是不够理解。我在教学本部分知识时注重了以下两点:

1. 理解缘于操作

    对于学生来说,围绕“任意的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自己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并进一步在操作之中探究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初步直观感知到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不是书中所述的“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通过自己的操作, 陈新昊同学做出了精彩的解说: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时,用“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确实十分的方便快捷。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也为“任意”这个词做了最好的解释。

2.材料便于操作

        不采用书上例题的纸条,因为纸条有一定宽度,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选用吸管进行操作,用手一捏就知道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不仅便于操作,还便于交流反馈时一目了然,不会造成没必要的争议:能拼成三角形、不能拼成三角形、两条线段成直线并与第三条线重合。你想剪怎样的三段,数据材料来自学生自己提供的,也使材料的可信性增强。整个活动简单,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了比较形象的认识。教学效果好。学生能操作又会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人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主动建构知识的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角形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