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好吃顿饭为什么会这么难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永远的话题,而孩子的吃饭问题更是让做父母的我们,操碎了心。包括我在内,相信90%的家长都经历过下面几个场景

1. 孩子到点了就是不吃饭

2. 好不容易吃饭了就是不吃菜

3. 好不容易吃菜了,没嚼两口又全吐出来了

别笑,中招了吧?

孩子的吃饭问题,一次又一次挑战着我们的耐性!让孩子吃饭,成了我们每天都要打的一场硬仗,好言相劝?武力威逼?满汉全席?任你软硬兼施,花样百出,孩子就是“金口难开”,费尽心思作的一顿顿美餐,最后都石沉大海。让孩子好好吃顿饭怎么就比登天还难呢?

针对这些问题某些心理学作出了解释,吃饭是本能,要遵循本能,不吃就是不饿,饿了自然会吃。

某些营养学大V又说了,要做营养配餐,色彩鲜艳点,引起孩子的食欲,孩子就吃了。

某保健品厂家又逼逼了,孩子挑食偏食就喝,娃** 喝了娃**,吃饭就是香。

某坐堂老中医一把脉,“胃有虚火,饮食不周”两付汤药下去,积食消了,自然就吃饭了。

的确,孩子不吃饭,一定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他真的不饿,也可能是他没食欲,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病了,身体不适。但是如果这种厌食,挑食,偏食的现象每天都在重复呢?那么排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到底是什么导致孩子对食物产生了抗拒呢?

因为从来没有人好好的告诉孩子食物是什么?孩子有时候甚至连自己吃下去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不抗拒呢?这就好比我们去餐厅点餐,而菜单上只有序号,和一些模糊的图片和文字解释,服务员非常真诚的给你推荐,吃1号餐吧,吃了就能长大个儿,吃了就能睡得香。请问你会点餐吗?

当我们把热腾腾的番茄炒蛋端上餐桌的时候,我们应该告诉孩子,

什么是番茄?番茄为什么是红色的?一颗番茄从发芽到结果要经历哪些过程?吃了番茄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什么变化?我们甚至可以带着孩子去超市,去菜市场,告诉孩子番茄有多少品种,怎么才能挑选到好吃的番茄。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也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来,哪怕只是帮妈妈洗洗菜,做最简的处理等等。

通过对一种食物的了解,不仅仅可以帮孩子建立起探究事物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建立一种正确的营养观,以及对自己健康管理的意识。这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说的《食育》理念。

什么是食育?

简而言之,就是对通过饮食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让孩子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和分丰富的人生。日本是全世界最早全面推广“食育”的国家。2005年,日本就颁布了《食育基本法》。

在那个时候,日本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以清淡为主的日本传统饮食习惯受到“洋快餐”的极大冲击,人们普遍蔬菜摄入不足,脂肪摄取过度,饮食习惯混乱。

《食育基本法》把“食育”置于与智育、德育和体育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幼儿园,中小学普及推广。11年的食育推广,这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变成了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

日本政府提出到2010年度要实现食育推广的主要目标有:关心食育的国民达到70%~80%;不吃早餐的国民,儿童从4%降到0%,20岁一代男性从30%降到15%;具有食品安全具体知识的国民达到60%。在政府引导、法律保障的良好氛围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全面开展食育工作,日本国民体质也日渐得到提高。

食育并不是营养教育,而是一种技能教育,生存教育。很多人对食育都有一个误区,认为食育就是营养教育,但食育的核心并不是教孩子吃什么有营养,吃什么可以强壮体魄。

而是让我们正确的认识到食物的不同属性,不同特点,学会用食物的营养搭配来维持我们身体的平衡,是一种管理健康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而要想获得这种能力,孩子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英国的校园菜园计划中,明确提到“食物教育教给我们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技能,其堪比语文数学”。

这点可能与我们的传统认知大相径庭,我们往往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就好,殊不知孩子在童年掌握烹饪这个技能,对其成长有不可估量的益处。

食育的推广,要靠家庭,学校,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为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明天,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食育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好好吃顿饭为什么会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