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

旅行博主和专业摄影师每天会拍多少张照片?

虽然在摄影上不算专业……我自己的话,这个数量大约是平均100+张/天,节庆之类的极端情况有400+张,每次积攒的物料都很庞大。之后整理成文字配图,又是每篇动辄上百张的素材精选。图片的整理收纳就也变成了一个硬技能。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张图片
已成文的素材库,全是目的地和旅行的名字

从一个图包大杂烩现在用的快速整理方法论,也积累了好几年。懒得打tag,懒得重命名,也不用高大上的工具。只用电脑自带的层层文件夹目录。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2张图片
17年还是新图旧图糊在一起

以下是一些给图文创作者参考的照片整理经验。如果你不写游记甚至旅行时不发朋友圈,或许也可以了解到旅行作者们,会怎样保存与快速调用繁杂的旅途记忆。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3张图片
导图工具:Xmind

第一次归类:将原图、修图与视频素材分别导入电脑并分离

依照顺序是手机修图、视频、相机与手机原图。个人习惯是满意的照片在手机用「收藏」键标记,大部分会在当天就修好发微博,相机拍的也会导入手机。

数量庞大的原始图包如何分流:

1. 部分手机相册里会自动划成专辑;

2. 相机、手机、修过的图导出默认文件名不一样,譬如"IMG_xxx"、"DCIM_xxx"、"DSCxxx"或随机乱码,按名称排序然后批量归类;

3. 图片与视频的文件后缀不同,按类型排序然后批量归类。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4张图片
譬如我一直用VSCO修图,iPhone和Macbook存储,相册都会自动分出来

将修过的图和视频都移走并释放内存,剩下的就是原图了。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5张图片
原图包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拍好几张相似的照片太正常了

第二次归类(原图):按修改时间自动排序,并将来自他人的照片分出来

旅行的原图包我一般会按大旅途归类,在前面加上年份方便排序检索。生活类的图可以是月份之类的时间,或者「看xx展」「生日趴」「xx年过年」之类的活动名。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6张图片

如果有同行人分享来的照片会单列,旅途和日常都是如此。

譬如在阿留申群岛的航线上,我买了随船摄影师的图包,也向同船人要了一些他们拍到的高清野生动物,这些图中的一部分会进入「修图」文件夹,然后标注署名出现在文章中。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7张图片
一趟旅途用于备份的所有的素材,这组加起来大概11G,就真的很大……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8张图片
维京的莱茵河航线,按城市名将原图分了类

第二次归类(修图):将部分修好的图二次调整,包括做成拼图

将「修图」文件夹及内容复制一次,你会得到一个用来备份的汇总,和一个能可劲造的原始素材包。

一些手机修的比较糙的在电脑屏幕上会出现硬伤,或需二修,譬如用PS拉明暗曲线或局部色调调整。用了超过1个工具修的图也归类于此。

我常用的二修App:

Layout(2-9图拼成正方形,ins出的拼图工具)

黄油相机(玩法很多的花字和贴纸)

Squaready(边框留白)

SitchPics(拼长图,截图能智能识别覆盖)

Repix(精细打码)

FORK(卡通风格贴纸)

比如博主间很流行的统一风格封面

「修图」内建「拼图」文件夹,一边拼图(我用的Photoshop)一边将拼掉了的图扔进去,一是为了避免拼重了(毕竟看多了眼会花);二是再一次分流提高找图的效率。有时候拼好存了发现别的素材更合适,拖出来重新弄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时或需从「原图」寻找好的源文件临时修,作为「修图」的补充,大多是作拼图素材,少量是有强调感的单张大图。

为什么我会在文中大量使用拼图?

以下是个人号「那要牛肚粗面吧」的一些推文截图

一些展示细节的图片全部放出来会觉得臃肿又冗余。尤其是知乎或公众号这样手机竖屏的阅读环境。将同一场景下相似的组图拼起来表示比单图更「弱」的呈现。而想看细节的读者自会点开放大。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9张图片
左:伦敦V&A美术馆(室内藏品),右:阿布扎比卢浮宫(室外建筑)

2. 一些时候拼图与单图的结合非常能表达色调风格与场景的过渡,用一组有主次的图表现一个事件。哪怕使用最基本的图文编辑器,也能表现出排版之美。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0张图片
左:墨西哥,右:西藏波密

3. 图片本身的尺寸与风格。很长的竖图在手机上看非常占屏不舒服——譬如这里的配图我也是用两个截屏拼起来的。使用不同设备拍照或者引用其他摄影师的图时,单图的风格跳脱感会很明显,拼图就可以融合得比较自然。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1张图片
左:北太平洋的鲸,右:东竹林寺格东节跳神仪式

以及这种玩法,拼起来是不是有点转换景深的动态感呢?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2张图片
分别在舷窗的冰晶和窗外的冰河上对焦

第三次归类:用临时文件夹提高效率,过滤出干净的物料包

构思行文,上传配图并调整顺序。新增一个「弃图」和一个过渡文件夹「用过」,将一批上传好的图片统一拖进去,以免到后面眼花漏传或重复上传。

效果不好的扔到「弃图」去,但不排除从弃图又翻回来,所以不会直接飞回收站。

全部传完后把所有图搬出来并删除这个清空的「用过」。

如果图非常多,会进一步依照文章的小标题模块,把要一起用的图片再度细分。比如哥伦比亚的「做咖啡」「住农场」两个活动,或者在西雅图波特兰远程工作的不同类型的地方。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3张图片
迪拜这种还好,因为有各种建筑和颜色,小图勉强能看出来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4张图片
滑雪题材的图包就一片白茫茫,不细分的话整理一次崩溃一次

最后留下一个最终切实配图的打包。

为什么图文创作者要留一个干净的物料包?

1. 方便多平台传图发布。譬如一篇游记在公众号发好图文并茂美美哒,然后想在马蜂窝再发一次,一堆上百张没排序又没分类的图得重新上传排列,会崩溃。再然后想选一些好看的图片出来发小红书,又崩溃一次。

2. 方便在需要的时候快速调取。写一些汇总类的题材会复用之前的图片。譬如随笔 | 29个日出与日落。

3. 有时需要把图包发给约稿方。让甲方在你发过去的一堆乱七八糟的原始素材里找他要的东西,然后甲方疯了并默默拉黑了你。这个时候我会把图片用序号稍微重命名一下。

4. 比较极端的情况:被盗文盗图后方便同步给版权律师取证。有过找图找到老眼昏花的切实教训。

将视频转换动图与外部资料图片汇入素材包

我常在文章做好后,还会添加一些攻略和背景资料让行文更丰满。譬如阿尔卑斯滑雪这篇,会添加雪场地图、wiki的数据资料截图、给后人参考的行程表、以及自制的雪场雷达图小测评。是为不来自镜头的「外部资料」。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5张图片

一个实例:

这篇夏威夷的游记依照海陆空分了三个模块,图片也顺应做了归档: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6张图片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7张图片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8张图片
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_第19张图片
单张图没有刻意去重命名,拼图都是1234乱起的

关于数据备份

自打一个老硬盘丢了12-15年的所有数据(欲哭无泪),我现在都会备份两次。一个大点的西数放在家中抽屉里,另一个轻便的闪迪随电脑携带,定期同步,这样一个出问题了还有另一个。

每一篇精细的产出,背后都是很不容易的呐。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用文件夹目录,一个图文创作者如何快速整理大量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