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跟随、提问—教练的角色—M6小组会小结

李学禄

M6上完一个半月了,组员们的商量好在陶琴和我生日的3月9日开小组会。小组教练黄海宁一如既往提供五星级会议室。邀请到黄健和楚学友两位教练到场指导。
演练的是范艺腾教练陶琴,主题是:对某个下属是更换还是培养?教练过程异常艰苦,大家进行了点评,吸取所长,讨论成长空间,颇有收获。

这次小组会,我有三点收获。

1、教练的角色

教练是一个主导者?还是一个跟随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通过讨论,黄健和学友给出了启发,教练是一个学习者、跟随者,是在被教练者的侧后位置,同被教练者一起走,走向目标,当目标理解不一致时澄请它,当目标有偏离时提示他,路要跟他一起走。教练要做的是陪伴、护航,帮助被教练者发现自己,找到目标。不能去替被教练者走,也不能替他思考,帮他拿主意,替他负责任。对于我这样执念颇强、自我观念比较执着的人来说,做到并不容易。我经常着急,就给出建议或者反馈。被教练者自我发现的过程被绕过去了,这算“欲速不达”么?

2、反馈的针对性和疼痛度

这一点上我也一直没把握好。做场教练不容易,“别把人扎得太疼”,“我扎得人家认不认可”,这些想法时有干扰。两类干扰相权,一团和气,可能小有收获,但失去了更多的发现,有时甚至帮着合理化了(自认为共情,实际是同流)。

还是应直面真实,可能辣,扎到对方的痛点,形成对方的警醒,方能利于改变。不痛不痒,难以形成认知和思维方式的触动。

但更难的问题来了,如果扎得太深太疼,超出了对方的承受能力,或者拽出舒适区太远,到了恐惧区,可能打击他的信心,让他感到遥不可及,也难以促其行动,形成改变。

深浅、疼痛度适中,是一项修炼,而这,就是所谓的智慧。教练的目标是怎样能够帮到对方,而不只是让对方开心。如果没有感到痛,没有感受到尴尬,会不会有成长?

问一个问题:是不是好的教练过程是要有一些不适感(直面真实的不适)?不适过后的改变,让不适变成适应区。

3、关于好奇

教练时,如果觉得被教练者年轻、简单,水平不高、经验不足,所面临的困惑小菜一碟,不值一提,很快就进入提前评判了,从而失去了好奇心,也就难以深挖了。

即使对教练主题的困惑在你看来不是大事,但发生了他身上一定有它特别的经历和过程,也许没有评判的那么简单,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也难说:一沙一世界。

人的大脑为了节约能量,都有惰性和简单化倾向,而这是做教练的大敌。如果不能唤醒对对方的好奇就走不进去,帮不到对方。对方的境遇和视角一定不是和你相同的,进到他的身体,用他的眼睛来看,会看到什么?会感受到什么?

培养观察和感受,先从感受自身开始,体验到自身的丰富性,由此推己及人,好奇对方,才会感受对方的丰富性。如果对自身忽视、迟钝,对别人是不可能敏感和好奇的。

好奇,从自身开始。

小组会后还有一个大大的收获,组员和教练一起聚会,给大、小寿星过了一个生日。每个人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情到深处有流泪的,大家都有共情。晨晖张罗了这次生日聚会,为此,最后黄健教练的点评她没有听完。感谢晨晖!

生活不易,最幸福的事之一,就是听见自己脱壳的声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奇、跟随、提问—教练的角色—M6小组会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