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付费

        近两年,“知识付费”成了热词,也成了一种时髦的消费方式。有人将2016年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在这一年,众多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知识付费产品和用户井喷式增长,目前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独立产业。其实为了获取知识而付费,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学校教育、应试培训,包括购买书籍,当然也可以算作知识付费。但是当下我们谈论的“知识付费”,准确的应该叫做“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经济”。

        “知识付费”热,源自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崛起不仅依靠技术上的演进,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知识爆炸、信息高速传播、高等教育群体扩大,以及面对阶层固化带来的压力,产生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知识焦虑”。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太多资讯、太多变化、太多对比,害怕稍一“驻足”,就被时代和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我们就像是准备越冬的松鼠,拼命囤积知识的“粮食”,对便利的互联网付费知识,自然是趋之若鹜。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知识需要收费,这个观点已为大众所接受,但舆论对网络知识付费仍褒贬不一,焦点集中在课程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热门领域内容同质化严重、碎片化的学习形式效果存疑、线上版权缺乏保护等。知识付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焦虑问题,自身却在营销中渐渐迷失,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知识付费不可能走得长远。对知识付费平台和知识生产者来说,大潮退去,裸泳的人终将浮出水面。

        而作为知识消费者要明白的一点是,为知识付了费,并不代表就获取了知识。相对于心理预期,网络知识付费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可能既无法帮助解决当下具体问题,也无法使你立即形成深度的认知体系。与在学校的学习不同,对于互联网知识付费,一方面存在筛选信息的难题,市场上充斥着二手三手甚至四手知识,其中不乏为加快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的观点,以及出于各种动机的个人情绪化表达,例如众多的励志鸡汤文、标题党等。另一方面,知识消费者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才最终决定学习效果。如果我们只是在电脑里、云盘里存着自己永远也看不完的优质课程、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成千上万本电子书,屯而不学、学而不思、思而不用,是无法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我想一名理性的消费者和学习者,不应该像小孩面对橱窗里的玩具那样对待知识,而是要沉下心来,在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摆脱“速成”的欲念,方能“得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知识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