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 | 《12个工作的基本》

每周一本书,阿宅与你一同阅读。


工作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几乎一天大半的时间都消耗在了工作上,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决定我们的人生幸福。

每个人在工作中也确实有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但工作是“物”,它不能有多大改变甚至它是不变的,可是我们却可以在应对各种工作情况时改变自己。

这本书便是从本质出发,向你传授12种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任何疑难杂症根本缘由的方法。具体来说:

反应力、亲和力、乐观力、目标发现力、持续学习力、语境理解力;

专业构筑力、人脉开拓力、委任力、商谈力、传授力、协调力。

你会发现我将这12种能力分成两半,前一半我将它归于工作“新手能力区”,后一半归于“老手能力区”。

我所谓的“新手”是指: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年轻。而这里的“老手”是指工作多年依旧不能在工作中展现游刃有余、独当一面的那一群人,不论你是否年上50。

为什么这么分?主要原因在于:前6种能力在每个人10岁的时候就开始慢慢获得,只是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区别罢了;而后6种能力是基于以上能力获得后,才会被开发出来的。

这么说是否有些拗口?说的直白点,后6种能力的获得几乎是在30-60岁之间。

表情与倾听的战术

心理学家梅拉宾在探究“一个人判断他人对己态度的关键依据是什么”时,得出下面这个公式:

对人态度=表情✖55%➕声音✖38%➕言谈✖7%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一定非要通过语言,还有不依赖于语言的交流,称为“非语言交流”。比如我们在谈论“喜欢”或“讨厌”时,穿插着温柔或是僵硬的表情,对于聆听者的影响是不同的。

亦或者是在倾听他人讲话时,点点头向对方表示“我在听你说话呢”“我对你的话很感兴趣”,这一举动像是催化剂,能够诱使对方继续说下去。

所有的倾听都是为了更好的提问;作出反应也是为了引导对方透露更多的信息。

而以上这些对于反应力、亲合力来说,是及有利的获得。

压力应对

压力对于我们来说有时是一种成长所必须的积极压力,是不断努力练习获得成功的原动力。相反的不良压力,却迫使我们应对事物的能力下降、态度消极。

对压力的处理便是“压力应对”。作者在此提出,压力的处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积极地面对与消极回避。

以积极的思考为目标、养成以学习的视角来看事物的习惯是乐观力获得的有效途径。

待命族与知识族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种类型的人:没有上司的指令就什么也不做,或者你自己就是这样的,我们称其为“待命族”。其实这种行为不能怪我们自己,因为在一些个不接受属下意见和想法的上司手底下工作,其结果就是渐渐养成待命的习惯。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过分回避失败的态度,为了不失败,就完全依赖于上司的指令。

知识族”在我这里我将它定义为:是那些在必要时学习必要知识并养成习惯的人。在中小学等尚未产生内在学习动力的阶段,是由外部强制我们来进行学习,比如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等。

那么进入大学之后以及步入社会,就到了自主学习的阶段,但在宽松教育制度影响下,很多大学生还未来得及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就匆匆毕了业,以至于到了工作时期也并不能养成自主学习必要知识的悲惨现状。

对于“待命族”来说,我们需要创造目标。

一开始请以漂流的方式行动,过段时间再切换成登山型。”

漂流的目的并不是抵达河流下游,其价值体现在拼尽全力穿越激流的整个过程。想方设法避开迫在眉睫的山岩,未及喘息去迎接下一段激流的挑战,当然你可以将细碎的日程安排罗列成清单,随时提醒着你。

对于想要变身“知识族”的我们来说,首先要去享受学习的快乐:比如领会了以前不明白的知识,感觉眼界豁然开朗;或是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赢得大家的好评。

作者说:有一天我决定“在一年内读完150本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一年150本,平均每月13本,大概两天读完一本。有时到了月末也没看完13本,我就熬夜阅读。老实说,很多书的内容我都没记住,但一年以后,我的思维就像经过格式化一样,脑海里仿佛多了一个条理井然的笔记本。

阅读并不是为了让你记住所有知识,而是让你了解它,并且你何时需要的时候知道去哪里能找到它。

李欣频老师说她每天要看3本以上的书,你可能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但你也可以做到的,因为李欣频老师并没有说把三本书从头至尾地读完,她只是看了3本书而已嘛。

而这种持续学习力会让你的思维格式化,随时灵活运用,收获成果。


阿宅的读书笔记


阿宅要说的话:工作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工作是让自己舒适的,如果你在工作时能达到你的心流状态,那么这将是你巨大的成功。如果你是职场小白,这本书你要看;如果你是在职场中摸爬滚打依旧碌碌无为的人,这本书请抱回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周一本书 | 《12个工作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