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作业】网师学习,让理想重新腾起

走过2020,掰着手指一算,我已经从教18年了。因为踏上岗位之初就幸运地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并深受其影响与震动,18年来,我一直自诩是一位热爱阅读的老师。

从学校订阅的教育期刊到一些名师的个人专著,随着时光流逝,我也多多少少读了一些书,并因为读书而爱上了写作。教学之余,还发表了一些文字。

或许正是在这种惬意的读写状态下,我以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直到2020年加入新网师,迈进这所云端大学,我才蓦然发现,原来,我在日复一日的安逸中生活中变成了一只真正的井底之蛙。

专业成长,我还差多远?

新网师强调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与专业交往。老实说,初闻这类词汇时,我的内心是充满着困惑的。自从成为一名教师,类似于专业成长、专业性这样的词汇实在听到过太多太多,也从来不曾觉得自己有“不专业”过。但在新网师学习资料上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论》以及听了钉钉群的授课后,我才算真正明白了“专业”的含义。

教师就应该是专属于教师的一种职业,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因为他不具备相关学科教学的知识和方法、不具备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能力与情感、不具备激发学生内心自尊自信的策略与技巧。

反观自身,我是否真的具备了一个教师该有的专业水平呢?这些年,我有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吗?教师专业性在我身上得到了日趋精良的体现吗?

现实中,很多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人也一样跻身在教师队伍。甚至不少高学历的父母读过几本书,再结合自己陪伴孩子成长的亲身经历,往往也对教育这件事颇有见地。其思想理论水平其实已经不亚于我们。相较之下,我们的优势在哪?我们的不可替代如何证明?

也难怪周边常有人调侃说:没有人敢对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指手画脚。却都可以对教育、教师品头论足。记得本地的一位教研员在给我们作教师培训时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教师会的,家长也会。而医生会的,却是其他人所不会的。因此医生是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的。

言下之意,教师似乎就成了一门毫无任何专业性可言的职业。教师到底有没有专业性?当然有!肯定有!而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比任何其他职业都更需要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罗树庚老师就在其新书《教师如何快速成长》中提到:“当老师,做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只有真正懂教育的人才能体会,干教育事业,往往越干越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与欠缺。”加入新网师,使我猛然醒悟并意识到的不仅是自己的不足与欠缺,还有我到底该如何进行专业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形成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那就是:不断地深入地啃读经典,并将理论化为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延展,最终提高教育教学。

专业热爱,我做对了吗?

依然是从钉钉群里冯美娣老师的讲课中,我再次获得了关于“专业”一词的两个新认识。一是专业的热爱,二是专业的学识或者说是技能与方法。

毋庸置疑,从事教育的人,首先必须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过去,我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也非常认可“爱比能力重要”。一个内心有爱的老师,即使其教学技能暂时落后于他人,我想,他是一定会不断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一定会努力地去关照每一个学生的。

但在那天的授课之后,我突然反思到:其实光有爱的教育是不行的。且不说这种爱必须要是新网师所倡导的对教育事业有着无限追求、始终怀揣热情与理想之爱。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让爱落地的同时,还要爱得有理、有据。

我也开始叩问自己:我是否对所任教的学科知识已经知道了解得足够透彻?面对任何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疑问,我都能轻松应对,甚至完全可以预料到学生会有哪些困惑?以及对于任何一个新的概念、知识点,我是否非常清楚我该以怎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

一个对学科教学本身都还不熟谙的教师,怎么可能有精力注意到每个孩子在课堂的一举一动呢?一个对教育学、心理学、儿童身心发展毫无了解的老师,又怎么能在教育工作中游刃有余呢?即使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很想上好每一节课,也很想顾及每个孩子。

所以,爱应该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这种能力正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具备了专业能力的老师,他的爱才会不同于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师的爱应该是专业的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甚至热爱学习的爱。

而对于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使学生真正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光是教师有对教育的热忱、有对孩子的包容就够了吗?不够!因为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儿童心里点燃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动力和精神追求。不管是身为爱心型、赏识型、励志型还是转移型的老师所使用手段,到最后总会发现,所有这些都不能持久以及真正地撬动一个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孩子的内心。因此,我们常常发出“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收获?”之问也就不奇怪了。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是:我们并没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获得成就,使之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我们只是给予了他或她多于其他同学的一些关注、交谈、问候与亲近,使之多了一份安全而已。

这种幡然而来的悟得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难怪平常总觉得自己挫败连连,反复地去关注一个孩子,谈话、表扬、鼓励甚至奖赏各种手段都穷尽之后,稍一松懈,其立马恢复原形。有时甚至觉得是不是自己让他产生了依赖,没有了这份额外关注,他就失去了动力。若要是听之任之,情况则愈发严重。

而今才知道,问题真的出在我自己身上。尽管我有帮助他的意愿,但我是否真的教会了他战胜困难的方法,取得进步的秘诀。比如,面对一个听写词语总不过关,老是错别字扎堆的孩子,我有没有单独教给他区分形近字的好方法?面对一个周记写不长,总感觉无话可写的孩子,我有没有另外指导他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素材?或许,我做的只是提醒、告诉:你的词语听写错了很多,要多用心记哦!或者:你的周记写得太短,下次要长一些哦!又或者:课上认真听,你也会有进步的!看似鼓励、看似信任,却是无形的压力,没有任何具体帮扶的关照,又怎么可能让一个孩子真正进步呢?在授课中,冯老师对此提出了“高期待、细跟进”一说,我觉得是个值得尝试的举措。把对学生的爱落实到有专业指导与帮助的具体方面,而不是心灵鸡汤似的对个别学困生的行动偏爱与言语交谈。

专业思考,我具备了吗?

借助新网师的课程学习,我再次翻阅《给教师的建议》。时隔这么久,我以为大部分内容都生疏了,随着一行行文字入眼,依然有暖暖的情意充盈在我的胸间。一边沉浸其中,一边不禁感慨。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一直经久不衰,激励着无数后人。而我们的教育现状却没有朝向理想中的境界大步行进?那些被他曾提出过的教育乱象至今依然存在。或许,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所以步履艰难就是因为人们在错误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已经走得太远。追求功利,希望速成,唯分数论,盲目粗暴……如此种种,令人唏嘘。

而“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有人这样问。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记住这个概念不难,具体如何去做?这是个值得需要进行专业思考的问题。我首先想起的是李政涛教授曾提出的“生命在场”这一说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生命状态?他是真的全身心投入其中,灵魂在线,大脑全开?还是只是躯壳被迫停留在教室这一空间而已?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来使学生的生命真正参与课堂?然后,我又想起了张文质老师一直跟我们所倡导的生命化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要重于学业学习。

原来,这些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已经意识到并且慎重提出过的思想。关于学习这回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脑袋里移到学生的脑袋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是的,关系!这多么类似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所提出的父母首先与孩子之间应该是建立一种亲密可信的关系,其次才是进行家庭教育。

说到底,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无论是教与学,还是教育管理,其最终指向的无非就是人与人。人与人的的交往,人与人的相处。而人与人之间有了怎样的关系才利于学习的开展呢?纵观眼下,不得不说很多的师生关系都成了分数的奴役。为了学校的声望,为了老师的荣誉,学生被严格教导着,训斥着,反复做着大量的习题,经历着考试。还不时被指责不够努力,不够出色。我也时常假想,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醒与说教,或者压迫与督促,学生究竟会不会自己主动学习?

无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学习是人的本能。儿童天生都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灵。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小心翼翼地、如对待清晨花朵上的露珠般地尽力呵护好这颗心灵,就已经是教育中的万幸了。凡事三思而行。

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本来就与生俱来,让兴趣得以持续的最好办法是让其在兴趣行进的过程中有收获,有成就从而对自己感到自尊、自信。“当儿童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时候,便也是他充满努力学习的最大力量的时候。”这一力量便可使教育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呵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容忍学生暂时的落后与无知,相信那些学生一时不懂的疑惑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相反,老师过于急切的批评、指责或言语上的否定都只会适得其反,除了使儿童觉得自己“就是比别人差”或一无是处之外,毫无其他效果。甚至,教师过份的低评还会激发出儿童心中邪恶的念头,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文中所写的“摘掉所有栗树幼芽的那个学生”。老师负面的评价甚至威胁使其产生了报复的恶劣心理。

教师要对儿童有信心。就像我们一贯信仰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样。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作为教师,相信时间的力量,秉持静待花开,慎用评价,尤其是用分数评价来过早地界定一个孩子的学业及其他能力。(事实上,如今的学校,我们除了学业,似乎也很难去关注孩子其他的能力了)谨防学生在不断的失望中丧失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他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却不认识自己了,不了解自己了。”只是成了学习与分数的傀儡。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在成为某一学科教师之前永远不要忘了你首先是一名教育者。”教会孩子脑力劳动是必须要做的事。理解和接纳每一个儿童独一无二的生命个性。教会儿童进行观察、思考与理解,使其从脑力劳动中的成果中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力量。

把生命当作生命,而不是赚取荣誉和分数的工具。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具有自我生命特征的人,而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或许参差不齐、快慢有异,教师需要实现的是让每个人在自身的基础上有进步,而不是与他人进行对比。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严谨而又审慎地对照自己的言行。我是否只有意识的觉醒却没有行动的落地?我是否只有茫然的一意孤行却没有专业理论的指导依据?

……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行文至此,我才敢说,在新网师学习的这一年,是我重新认识何为教师、何为教育的一年;也是我开始走专业发展与学习之路的一年;更是我再次听到自己的教育理想叩响心门的一年。

【年关作业】网师学习,让理想重新腾起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关作业】网师学习,让理想重新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