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一些时间,写一编文字,记一段历史,存一份念想。
随着文化革命运动的深入,局面就改变了。
破四旧的时候,听说要锯掉棺材。可把祖父和婆婆吓得要死。在老家,那是老年人的命根子。
有一句老话:棺材本。道出了老人最终的追求。棺材,在老家叫“千年屋”,“寿材”。一般年龄到达59岁,就奔花甲之年。就会开始做“寿材”,不分男女。
要凑齐两幅“寿材”的木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家庭的大事,是儿孙的孝心,是特别有面子的事情。在木材缺乏的老家,在那个什么都要票的年代,可谓难上加难。
木材是如何买来的不知道,打“寿材”的情形还有些印象。
打“寿材”的工匠,叫大木,木工的一种。有大木就会有小木,小木又叫圆木,做圆形器物的。打家具的木工老家叫博士,就是木匠。
“寿材”用的木材是杉木。都是大块的老山材,指甲都划不出痕迹,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声响,不像现在的速生林。古代有钱人会用金丝楠木的,也就听说而已。
大木一般2人,用梭锯剖开一段木材,放在条凳上。拿起像小锄头一样的工具,叮叮当当地切割,给棺材盖做出翘起来的棺材头。棺材大部分都是弧形的,长刨子不好用。
不同地区做出来的棺材样子不尽相同,但都能一眼就能看出来,绝对不会认错。
打好的棺材,会放在后面不住人的房间里,会涂上黑色的生漆,前面正中会用红色的油漆画上一个圆形的寿字,两边画上蜡烛,顶上画上什么不记得了。
每过一年,会重新油漆一遍,一直到用上为止。这是一种安慰,一份寄托,一个归宿,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这个传统就要被打破,内心焦虑在所难免。祖父连夜叫上家人,把棺材抬到房子前面的空地上,砌上几层砖架空地面,把两副棺材放进去,再用稻草堆成稻草堆的样子,外面一点都看不出来。然后就是等待命运的安排了。
1967年下半年,一群举作红旗,敲锣打鼓,带着红袖章,穿着草绿色的红卫兵小将和当地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我的家里。宣传破四旧的重要意义。问我家有没有封资修的东西。
我才读上书,字没有认上几个,当能不懂封资修是个啥东西了。家里人也不识字,当然也不知道了。那就没关系,到家里搜一下就不都知道了吗?于是,小将们行动起来。
没有找到要找的东西。也是奇怪,婆婆信佛,家里没有菩萨像,从来都没有见过。
小将不死心,追问棺材的事。这个在乡下普遍成在的封建产物,竟能没有找到,这可是个没法藏起来的大个头。
本村带路党的一个小将眼睛瞄了一下稻草堆,家里紧张的不行,好在没有吭声。以为事情就过去了,他们直接问起了锣鼓的事,没有办法,把当时价值20元人民币的一套锣鼓给抄了去。
1968年七八月间,当地的造反派来到我家。这次比较彻底,翻箱倒柜,甚至连绸缎被面,线青女褂都没有放过。还不满足,一个革命小将看上了婆婆拦裙(围裙)上的银链子。指着说道,这个是封资修的东西,要没收,边说边去解。婆婆没有办法,递到他手中。这是婆婆从娘家陪嫁过来的东西,颜色深黑,纹饰古朴,是个老物件。估计小将会拿着银链子在家中狠狠地批判。
估计是银饰带来了人性的贪婪,连续几天,逼问还有多少金银,放在哪里?记得还单独把我叫到一边,用糖果哄骗,要我说出家里值钱的东西。家里值钱的东西我哪里知道呀,我喜欢的东西倒是有。我到床底下,把一个瓦罐提给了红卫兵,他高兴坏了,急忙用手去掏,发现是石头磨成的枪,以及自己做的玩具。顿时一脸黑线,而又发作不得。
用哄骗,恐吓的办法不行,他们就转变思路,反正活人不会被尿憋死。在没有窃听器的情况下,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土法上马,采用派耳朵好使的人来听墙根的方式,探听消息。好像家里人担心那点老货,夜深的时候讨论过一嘴。结果像是看见了有缝鸡蛋的苍蝇一样,天天围坐在家中,轮番上阵。最终抄走七块银元,两副金耳环,家里值钱的东西被洗劫一空。感觉还不过瘾,还要封门。记得门上都贴了封条。两条长条的白纸,写了点什么,有没有公章,记不清楚,就是交叉贴在大门上。把我家人赶到院子外面的土路上。记得婆婆带上了一条毯子,怕晚上着凉。后来,不知是婆婆的哀求起的作用,还是革命小将里有人看不下去了,撕掉了封条,我们战战兢兢重新回到了家中。
随后,各种消息传来,最揪心的是邻村的一户家里两副棺材被拦腰锯断。
许久之后,我见到过那户人家的葬礼上用的棺材,是用马钉把棺材码住的。试想,若干年后,发掘到这个墓葬,看见马钉在墓室中,会做出怎样的推断呢?随葬品,工具,还是别的?应该不会想到棺材是因为锯断了,用马钉拼接的吧,这不符合逻辑呀。
提起银元,想起了村子一户人家的事情来。那是在90年代中期,一户特别穷、住低矮茅草屋的人家,突然拿出47块大洋给儿子添置家当。当时震惊了整个村子,大家感到不可思议。他家怎会有那么多大洋呢?他家是贫农呀?现在想来,感觉他家是有大智慧的人。
去年拜年,我那年近九旬舅母的“千年屋”被收走了,作价一千元,财政负担,留下了旺牌。舅母的归宿没了,现在正不知怎么办呢。顺便说一句,老家最大的坟地是块高些的坡地,我记事起就没有多大的变化,至少50年内没有过太大的改变,农村的坟地一般就管到三代。变化最大的是住宅增加了不少,有些住户迁出了村子,沿村村通公路建设了两个居民点,占了不少的农田。
第一章 涂家围子(上)链接:1 2 3 4 5 6
第二章 涂家围子(下)链接: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