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我在这儿到底为什么而出发

每天写文章这件事。

一开始只是想试试做这件事会有多难,试试看能不能坚持下去。

从目前的情况看,只是占用自己每天睡前的2个小时,无非就是少玩了会手机和SWITCH,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仔细想来,原创分享这个形式其实和以前的博客、微博啊还是很像的,不同的只是把写好的文章,放在微信朋友圈里,由自己发出去而已。

尴尬的是,这个形式到现在还没定个像样的名字,没有内容编排,甚至连基础的排版也是简单到家了。

“不能这么糊里糊涂搞下去!”我对自己说,“不然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虚耗时光。”

但是又没有高人指点,也挤不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该怎么办呢?

这感觉就像一个人要跑马拉松,已经做好了热身,却忽然发现不知道终点线在哪里。

慌乱又迷茫

“没有方向的帆船,不管往哪里开都是逆风。”

直到今天,无意间翻到了崔永元写的一段话,是对“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的解释。

他认为,这句话一直以来被大家误解的很深:

他说,这句话最关键的在于你是抱着什么想法出发。

如果你抱着各种各样的功利心出发,不用走很远,几步路你就能把初心忘得干干净净。

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是从初衷和纯粹的起点出发,一般情况是,普罗大众已经走出去的很远了,而他还待在家里,鞋都没穿好。

因为他还没想通为什么出发,所以他没有随大溜。

我自己做事也有这样的习惯,不想清楚为什么要努力,宁愿先不动。

一定要等想清楚了,再出发。

比如有时候有人问我如何考公务员,我一般都要追问清楚,你是为什么要去考,才给对方说建议出方案。

又比如我规划旅行目的地时候,一般会在脑子里先做很多遍思想实验,判断这个地方到底值不值得去,去那里旅行是看自然景观还是感受人文环境,等到一旦想明白,下了决定,再开始义无反顾的开始做规划,而几乎不会说随大溜的,哪里热门往哪里去。

当然,我并不会等太久,等到机会溜走了再去做。

相反的是,几年前的我,习惯有6成到7成的把握,就果断出手去办事。

而现在,感觉有3到4成的成功概率,不会等到天时地利人和,就会着手去做。

只要这件事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值得。

等的太久,黄花菜真的都会凉透了。

跟你一起的人,也会比一开始就做的时候,多的多。

那么对于每天写文章,做原创分享这件事,我还在边做边想,目前大概只想好了这几个定位,分享给今天看到这段话的你:

自己:普通人,基层公务员,一岁女儿的爸爸。

目标:与你一起拓宽视野 有所精进 认真过好这普通的一生。

内容:

周一到周四 分享个人成长 能力培养 经历感受方面的内容

周末休息日 分享有所启发 拓宽视野 轻松娱乐方面的内容

暂定个名字:噗通一生。

意思是,普通人如何过好一生。

写到这里,感觉很像一个发刊词,格式却很不严谨,内容散漫的很。

也许往后的文章也都是这样吧,至于原因呢,我请你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作为今天的结尾: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大、清华和南开联合组成,仅仅几年时间培养出了近现代许许多多的大师,但是有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却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学生们的历史成绩考的一塌糊涂。

学校领导就问学生们为什么考的这么差,学生们就说考卷上的题目他们都没学过,历史老师讲的唐史,但考试都考到清史了。

学校领导一听,判定这跟学生没关系,是老师的问题,于是就去问老师是怎么上的课,明明考试都考到清史了,为什么只讲到唐史。

结果这个老师说:“我教学生们学历史跟考试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只是为了让他们懂得历史。所以,唐史我还要一个学期才能讲完,哪里能轮到清史呢?”

是啊,我们就算读完了清史,还有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

而我们的人生还要应付那么多考试,如果真的被考试的节奏赶着走,真的会有时间停下来吗?好好坐下来看一本书,静静地感受知识之美吗?

愿时光慢一些,同时,

愿我们走的更慢一些。




[MAKE LIFE STAY REAL]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刊词:我在这儿到底为什么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