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今年,深圳后院读书会共读了四本书,第四本以色列人尤瓦尔•赫拉利的《今日简史》,刚好可以和第二本美国人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作一个对比。

生于忧患_第1张图片

        《当下的启蒙》非常乐观,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的多种指标进行研究,列数据、画图表、摆事实、讲道理,从而得出结论:虽然当代社会看起来似乎有很多问题,但实际上,人类社会总的来说是在不断进步的,现在比以前好,而将来则会更好。

        而《今日简史》则从人类当下两项迅猛发展的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切入,看到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巨大危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得大部分人成为没有用处的人;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使得一小部分有权有钱的人,可以延长生命、可以让身体和认知能力不断升级,从而成为一个超级物种。赫拉利充分地讨论了这种危机,并对人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较而言,我对《今日简史》的看法更加认同。诚然,我也相信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比如现在普通人都可以轻易地与远方的亲朋视频聊天,而这是古代的帝王将相想都不敢想的;而且,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危机都被化解掉了,多少次危言耸听的世界末日都没有到来,比如很多年前曾有科学家根据地球上石油的储存量计算出人类能还生存多少年,但新能源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要靠人类自己的行动;人类社会的危机要靠人类自己去化解。而要行动、要化解危机,前提是必须清楚人类社会的实际状况,清楚人类所面临的危机。

        当下,虽然普通人还不至于完全“无用”,但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已经大部分被人工智能所代替;虽然人类还没有分裂为不同的生物种群,但是比如马云和我,就已近于各属不同的物种。

        所以,如果人类不正视现实、面对危机,主动地去思考、解决问题,而是一味乐观地认为人类社会必然会发展进步,那么,各种未来灾难片的恐怖场景,都可能随时来临。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必须向死而生;整个人类,也必须。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于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