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2 《每天学点儿逻辑学》495

我前面所说的这种对于矛盾性的解释,只是诉诸于逻辑层面上的矛盾,除了逻辑层面上的矛盾,还有语义层面上的矛盾。语义层面的矛盾,的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现象。比如有一个证人,他在法庭上先说一句话,“我是在案发现场第一次遇到犯罪嫌疑人的”,好吧,庭审的时候旁边的打字员就把这句话打下来了。但是证人又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在案发现场我遇到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他好像比我上一次看到他的时候胖了一点。”

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了,你刚才说在案发现场是你第一次见到犯罪嫌疑人,但是现在又说,你见到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他要比上一次更加胖一点了,你用到了“上一次”这个词,就预设了你刚才所说的你是第一次看到犯罪嫌疑人这句话是假的,你至少是第二次了。

这样的一个矛盾显然是通过语义层面上的观察才得到揭露的,我们首先要理解“上一次”是什么意思,由此推理出“上一次”这个词就预设了你见到他的这—次就不是第一次了。如果一个人不理解相关的语言表达式的含义,他是没办法揭露这里面的矛盾的。很明显,这个层面上的语义问题的揭露,需要更多的语文知识,而不仅仅是逻辑头脑了。

我们讲的第三种所谓的矛盾,就是在经验的层面上。比如你看到有一个人,他平时做事情是相当谨慎的,你就形成了关于这个人的秉性的一个基本判断,我们都知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这个东西是很难改变的,如果有—次他表现得非常的不谨慎,大大咧咧的,这种情况就和你对于这个人的长期观察构成了某种强烈的反差,这就是经验层面上的矛盾。

请注意,这不是逻辑层面上的矛盾,在逻辑层面上没有任何理由能够强迫我们说一个谨慎的人未来不能变得大大咧咧,逻辑是允许这一点的。这也不是语义层面上的矛盾,你说一个非常谨慎的人,突然变得大大咧咧了,这句话在语文上是通的,它不是语文上的一个病句。这是什么样的矛盾?就是经验上的矛盾,在经验上看这件事很难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3-02 《每天学点儿逻辑学》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