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习理论(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经典实验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通过饿猫打开迷笼的实验,提出了学习的联结-试误说。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联结公式是S-R。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浙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说”。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学习规律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学习的主律有三条: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 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念。

  • 练习律

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

  • 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评价

(1)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一种比较完善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机械的。他以生物学的观点上,把从动物实验得出的“尝试与错误”的学习过程,援引到人的学习上,认为人的学习只是在量的方面复杂化了.与动物的学习没有根本的区别,抹杀了人的学习的本质,这是它最大的缺陷。另外,以“尝试与错误”说概括所有学习过程,未免过于简单化。
(3)过分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降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
(4)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尝试-错误这一理论强调在“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
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更牢固。
②任何学习都应该是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律)。
③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应时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
④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效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后果(效果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在研究狗的消化腺的分泌变化时,他发现,消化腺分泌唾液的多少与外在刺激的性质和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并且当铃声和喂食反复多次配对呈现后,只给狗听铃声,不呈现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其中,食物被称为无条件刺激,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后,成了条件刺激。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为条件作用。一个原来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非条件刺激相结合,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而且他的实验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来的心理学家广泛接受,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称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基本规律

  • 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例如,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成。例如,为了使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和椭圆形光圈,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则不给予强化,那么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刺激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刺激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刺激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刺激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 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巴甫洛夫通过对比人类和动物的条件作用,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提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被称为第一信号。这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评价

经典条件反射对教学十分重要。是怎样获得一些重要的情绪反应和态度的,如教师不断给于学生关心和鼓励,学生就将其与学习联结起来,从而喜欢学校、热爱学习。同时,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也可以泛化、消退等方式形成。华生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但是经典的条件作用的前提是有机物先天存在的无条件作用,对于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过程的学习,如果用此来解释,就只会犯简单化和机械论的错误。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实验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在斯金纳以白鼠等动物进行的精密实验研究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箱内有一个伸出的杠杆,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箱内的动物按压杠杆,就会有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动物即可得到食物。斯金纳将饥饿的白鼠关在箱内,白鼠便在箱内不安地乱跑,活动中偶然压到了杠杆,则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白鼠吃到了食丸。以后白鼠再次按压杠杆,又可得到食丸。由于食物强化了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白鼠在后来按压杠杆的速度迅速上升。斯全纳由此发现,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映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基本规律

  • 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 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起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该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逃避条件作用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在日常生活中,逃避条件作用也不乏其例,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开房间等。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回避条件作用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经历过厌恶刺激的痛苦之后,学会了对预示厌恶刺激的信号做出反应,从而免受痛苦,如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迅速躲避。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教学应用

  •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1924年设计的第一架自动教学机器。由于是通过机器进行教学,又称为“机器教学”“自动教学”。斯金纳根据从实验室中对动物实验引出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他在普莱西的教学机器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想法,后来就发展成可以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教学”。
(1)程序教学的概念
斯金纳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进行学习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生要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一时做不出来,可以采用连续接近法,通过设计好程序不断强化,形成最终行为目标。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教育特点步骤的强化,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2)程序教学法的原则
程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小步子,要求学生做出积极的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 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它代表着一种非常乐观的教学方法,它假设只要给以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相应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会学校里的科目。
掌握学习通常包括下列组成成分:①小而分离的单元;②逻辑序列;③在每一单元结束时,通过考试检验掌握水平;④每一单元要有一个具体的、可观察的掌握标准;⑤为需要额外帮助或练习的学生提供“补救”措施,以使他们达到掌握水平。
当我们运用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字时,也要考虑其适用范围:①掌握学习更适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②掌握学习更适合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以及有各种特殊需要的学生。

  • 负强化思想与惩罚教育

负强化是消除伤害性或讨厌刺激以增加合乎要求反应的出现概率的过程。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因而跟随在不良行为发生后的不愉快事件。
惩罚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育中不能没有惩罚。惩罚只有符合负强化的意义才会产生较大的教育价值。惩罚具有两大积极功能:一是矫正功能,二是威慑功能。
实施惩罚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先教后罚;②非不得已,不使用惩罚;③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④多用剥夺式惩罚,少用施予式惩罚;⑤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⑥惩罚原因要讲清楚;⑦惩罚要言出必行,恩威并重;⑧一视同仁;⑨征罚强度要适当,允许将功补过;⑩惩罚时要尊重受罚者的人格。

  • 正强化思想与赏识教育

实施赏识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坚持先教后奖原则;②灵活使用正常奖励与意外奖励;③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宜交替使用;④奖励要实至名归;结合“过程”与“结果”来实施奖励;⑥使用奖励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⑦赏识教育尤其适合身心有缺陷的个体;⑧自我奖励与外在奖励相结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章-学习理论(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