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你还想什么都看不见吗?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甚至被选入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故事的大意是一位盲人沿街乞讨,但是却没有讨到一个铜板,拜伦在她面前的牌子上略加思索,写下了几个字,过往的行人竟然纷纷投下了施舍的钱币。

拜伦写的是:“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来了,你还想什么都看不见吗?_第1张图片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想要告诉我们语言的力量多么神奇,为什么“春天来了”这四个字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因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温暖、美好,处处繁花似锦,柳绿莺啼,在这样一幅美妙的春景前,失明是一件多么遗憾,让人同情的事情。可以说拜伦巧妙利用了这样的反差,勾起了人们的同情心。 诚然,繁花锦簇但是眼前一片漆黑是天下一大憾事。那么如果我说,其实每一个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文学阅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都在经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呢?

爱好阅读的人不在少数,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陶冶情操,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更是在我们孩提时代被耳提面命的事情。文学作品卷帙浩繁,经典更是“被人从书架上第100万次取下”,文学是一座人类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但是大部分的阅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都在读什么呢?大多数普通的阅读者都是在书中了解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遇到了困难,掩卷或悲伤,或感动,或喜悦。在书中获得这种本能的情感体验虽然也是作者所期望的,但是这就够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文学作品的内涵不足以驱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从书架上取下走它,只看一次便够了。文学作品可以有更深刻的内涵,阅读可以收获更多的乐趣——只要你学着像一个文学教授那样去阅读。

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的这本畅销书作品《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会告诉你不同于普通读者,文学教授(或者是专业人士)是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作品从而收获更多的乐趣的(其实这本书的英文书名直译过来就是如何像一个教授一样阅读文学书)。《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总结了文学作品中大量常见常用的象征和创作模式,书中反复在强调的一点就是是文学作品的互文性,所谓互文性就是说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总能找到其他作品的影子或原型,每一个成功的故事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既陌生又熟悉的,不会在真空环境中诞生的作品,每一个作品都从其他的作品中变化衍生出来,也就是说:“世间只有一个故事

托马斯·福斯特是常青藤大学之一的密歇根大学的文学教授,也是一名畅销书作家。他的文学公开课时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课程,《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也曾长登亚马逊畅销书榜,托马斯本人在书中十分的风趣幽默,他曾在书中坦言:“作为教授,难免要读一些有问题的书,同一些讨厌的人物打交道。可假如你只想学习教授读书的方法,遇到不喜欢的书,不想读的书就可以不读,这也正是我羡慕你们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富于学时的文学教授是如何教读者阅读文学书的吧!

福斯特在书中列出了3条区分普通读者和文学教授的关键点,分别是:

记忆

想要真正读懂文学作品的内涵,理解文学作品的互文性,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当你翻开一本新书的时候,才能从其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地方。 阅读的力量作者斋藤孝也强调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想培养阅读能力,至少也阅读100本书,而且务必是经典的好书。

象征

托马斯在《这是象征吗》一章中,笃定地回答道:“当然是。” 似乎一切都有象征意义,表面说的是A,其实想表达的是B。象征在文学作品无处不在,高水平的阅读者会有意识地去思考“这是隐喻吗?”“这里是类比吗?”“为什么这个东西会在这里出现?”如果说仅仅把《动物农场》看作一本动物集体会说话的新奇有趣的儿童读物,那就太不理解作者的用心了。在泰坦尼克号中,那颗昂贵的项链---“海洋之心”,仅仅是一颗钻石吗?在我的眼中,ROSE第一次的得到它的时候,它代表上流社会的势力和物质,未婚夫的虚情假意;当ROSE把它沉入大海之时,它又代表着她对爱人的哀思和爱情,当然这里仁者见仁,具有象征的东西意蕴纷繁,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这也是文学、影视作品能够经久不衰,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单纯常见的行为,在文学作品中可能别有深意,例如:

1 进餐是一种圣餐礼

与之同餐传递着和平,文学中对于吃饭场景的描写大多有它的用意,产生的效果可以多种多样,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了,它可以传达亲密感情,烘托温馨气氛,制造紧张氛围,甚至这场饭局也可以是阴谋的主战场,正如大名鼎鼎的鸿门宴,觥筹交错间杀气腾腾。

2 溺水象征受洗

在小说中,溺水绝不单单是一种死亡、一种退场的方式,溺水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本身象征着重生、新的开始、新的身份。在英剧《福斯特医生》中丈夫出轨、美妙人生的假象被撕破,绝望憔悴的女主走向大海让海水淹没自己,接着一个坚定、带着复仇之火的女人重新走回了岸边,这是一种受洗,过去的自己已经淹死,新的自己在洗礼中重生。 此外,飞翔象征着自由,一切皆可象征性,谈到性又绝不仅仅只为性,地理、天气、季节、暴力、政治在文学作品中都是应该要引起读者竖起天线探测到象征意味的地方。 象征包罗万象,意味深长,可是象征往往真如我们所想吗?你说它代表这个意思,那它就一定是这个意思吗?阅读文学作品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象征也不会只有一种含义,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象征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阅读的经验和情感直觉,这就于需要读者们增加阅读量,大胆发挥创造性想象,同时也要倾听自己的直觉!

模式

辨认模式是文学教授阅读时候的一种本能,正如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辨认模式来确定车辆故障一样——文学有自己的文法、常规、模式和典型。随着阅读能力的渐渐提高,读者不会被纷繁入眼的细节所困,反而能跳出众多细节辨认出背后的写作模式。《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列举了7个常见的模式,分别是追寻、圣经、莎士比亚、神话、童话、吸血鬼、“再不改变就来不及了”。在这里简单说说其中2个。

1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 福斯特总结道:“一场追寻包括5个因素:追寻者、目的地、声称去那里的原因、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 这样的模式在童话中非常常见,拿《小美人鱼》来讲,追寻者是一条小美人鱼,她要去岸上的国家,找寻自己爱上的王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与海妖交易,失去了声音,每走一步都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小美人鱼学会了爱,为爱牺牲。每一场旅程的真正目的往往是发现自我,小美人鱼最后发现了渴望人类情感的真正的自己。

2吸血鬼的故事绝对不仅仅是讲吸血鬼。 吸血鬼故事的本质是:一个代表堕落陈腐价值观的年长人物,一名白璧无瑕的年轻女子,年长的男性人物对女子的青春、精力和美德的掠夺,自身生命力的延续,年轻女子的死亡或毁灭。人心总是比鬼可怕,吸血鬼只是特化了的压榨、剥削同类的人类群体。当人类自私自利,将自己的欲望强加在他人身上时,人就变成了鬼。

当然,反讽也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手法,反讽是对期望的偏离,反讽压倒一切,当反讽出现的时候,以上说的任何象征、模式通通都不起作用了。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并不是对全部文学理解准则的列举,也不是一座文化密码的数据库。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打开你的思路,让你有意识的去辨认作品中的模式,去体会文学中的象征,还有很多没有穷尽的地方,打开文学宝库的钥匙,需要读者独立去思考探索。

诚如福斯特所言,世间只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没人知道,它包罗万象,讲的就是人,就是做人的道理。文学作品纵横交错,构成一张大网,读者、作者都无法遗世而独立,而发现新作品与老作品之间的对话,与千年前的作家面对面的交流,在字里行间中找到“啊,你在这里”的感觉,体会到文学在故事情节之下的深意,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乐趣。

读书就是要有乐趣,阅读何尝不是一种游戏?在万紫千红前,你还想什么都看不见吗?去阅读吧!像文学教授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天来了,你还想什么都看不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