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城鸡泽

我的小城只有一道长街的时候,两侧法国梧桐树是最好的风景。多少春夏秋冬、多少青春欢畅,那一场场活剧,每一幕、每一个角色,都不是文字能够描摹的活色生香。

那时一条街上集聚了所有生活元素,老戏园、新华书店、银行、供销社、电影院、照相馆、文化馆、加油站、学校……

最北头的老戏园,那两层木制看台很有气象,这里来过很多名家,常香玉、马金凤、海连池、新凤霞、申凤梅、牛得草都曾在鸡泽戏园登台,文化的繁荣让鸡泽很起范儿,老一辈儿的人们说起往事自豪又留恋。电影《少林寺》在老戏园上演之后,画风慢慢改变,随后是市场化的闭路电视在那里连续放影一大批《射雕英雄传》《八仙过海》《醉拳》等等香港电视电影录像节目,场面空前。之后南关新电影院和小录像厅彻底湮灭了老戏园的荣耀过往。

老戏园路口上就是新华书店。推开厚重的木框玻璃门,甫一进得里面来,油墨清香早沁入肺腑。那些张望的小脑袋明亮的眼睛从这里看到了未来和更广阔的世界。那是整个县里面孩子们的圣殿,那里可以找寻到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么?在借书都要那么虔诚的年代,得到一本新书是多么幸福啊!常常觉得幸福码满了鸡泽长街的那一头,便愿意往那里多看几眼,多过几次,那也是福气。

哦,基本在最南头的是鸡泽一中,那是省重点中学,进门两排高高的杨树英武挺拔,在灰色调的教室、宿舍、食堂的中间还有高大茂盛的梧桐和永远都蓝的天空,鸡泽的学子们骄傲地在这里成长,从这里开始追寻梦想。说起上学在一中,好像是在说清华北大一般神气骄傲。

那时学校很多老师都是传奇,魅力、个性、年轻、有才就是他们的标签,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有幸聆听他们的教诲,但是在这样氛围里学习生活,那么有趣,那么生动,那么难忘!有田径蓝球绘画书法唱歌写曲几乎全能的教导处孟老师、有特立独行的超级有范有才教美术的孙教师、有毛笔字魏碑南宫欧颜通吃的张老师、有上语文课把学生讲到心花怒放的魏教师、有唱歌美到家的教音乐的贾老师……

大概很多人都忘不了那准点又悠扬的上下课钟声。那时一中的钟声十来里外都能听得到。以至于离开那里以后多少年每每听到就心旷神怡,心向往之。挂钟的老柳树下有一间值班室,里面放着一架风琴,风琴的主人是敲钟人老陈。老陈戴着一副瓶子底高度近视镜,不苟言笑,身量不高,大家都叫他陈老师。陈老师有一件很神秘的乐器,忘了是什么了,记得还有一把二胡,一位叫亮的低年级同学好像是他的弟子,后来在这方面有发展。大多孩子很喜欢饭后去陈老师值班室捣弄几下风琴,这些没有天分的淘气过头了陈老师会不高兴,大家便知趣的互相示意咧嘴笑着走开。如此经年,多少少年变青年,陈老师和他的钟声始终如一。

一中东墙外最早有一家木料厂,后来有邱县的一家回民饭店占了这里做涮羊肉,记得羊肉冻了之后是用木工刨子推的卷儿,薄又嫩,一涮便可入口,那是鸡泽最早的火锅店,紫铜的传统火锅,特别旺的木炭,厚道热情的伙计。这里有位伙计十几岁开始做帮工,后来大家叫他六哥,他的好人缘好脾气助他好用功的做成自己有名的“六味”回民饭店。鸡泽的民族风味和好客传统在这里可见一斑,爱喝爱朋友的谁没来过六味呢?

再往南,就是一中的南墙外,在六味饭店声名鹊起时,开了一条街,名作人民路。鸡泽的新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人民路上最早的文化广场,给鸡泽人带来了无数欢乐,至今新文化馆前那一大片高台都是夏天最凉爽四季最热闹的所在,晨练文化也最早从这里向外辐射,又吸引人们开展起来各种活动。时至今日鸡泽健康活泼多元的文化生活已蔚然成风。文化广场名副其实的成为小城新文化发祥地。

人民路上陆续建成的人民广场、毛遂公园、诗经公园、朴园等等,如今已成为全县乃至周边兄弟县乡亲们的休闲聚会所在。人民路东西两端连接的环城水系是鸡泽“两环两带十园五十六星”的主体部分,自行车和健步环城已然兴起,水系道路的景观绿化美化已有模有样,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水系河道的疏浚工程完工,全面通航时,平原鸡泽必然愈发温婉清丽起来。

鸡泽县文明城创和建八个字,富裕、舒服、健康、生态。由于长期治理,本来就少有工业污染的鸡泽,自然生态明显改变,摄影家们在鸡泽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珍惜鸟类。红腿娘子长脚鹬和各色鹡鸰鸟们的出现更是让人稀奇,鸡泽湿地的历史看来确实是风水这边独好啊。鸡泽历史还有更让人稀奇的地方,是关于毛氏,毛遂及毛亨、毛苌的史实已在鸡泽印证,诗经之源尚需要时日挖掘,但是鹡鸰水鸟与诗经的渊源有诗文记载,千丝万缕连着鸡泽——《诗经·小雅·常棣》有言: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xí)裒(póu)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我相信,我的小城鸡泽之泽必是友爱之泽,福泽之泽。我爱鸡泽!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小城鸡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