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热爱行之所为,信仰心之所向

研究生的生活总是充满挑战的,心理生理上的压力都比较大,在研二上学期,自己为了调整自己的情绪,应对可能到来的迷茫、懈怠和焦虑,自己就选择了《瓦尔登湖》这本书。我希望从这本书中获得思想观念上的升华,让自己浮躁时能够静下心来,让自己迷茫时能够找到方向,让自己困顿时能够豁然开朗。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梭罗于1845年为了践行他的生活理念在距离康科德城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让自己完全融入简朴,独立,自然的生活。两年的时间里边生活边写作,铸就了这本伟大的著作。这本书分别讲述了梭罗在简朴生活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文笔优美,思想深刻,每一句都值得读者去寻味很久。我对于这本书体会很深。在此向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我周围的很多人对于这本书都有一个误解,认为梭罗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大家像他一样追求田园生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作者在讲述隐居湖边的故事,但绝不是提倡大家都要去隐居。作者描写自然,只是为了让读者明白除了名利外,世间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去追求。那就是自己的心之所向,不要被社会追名逐利的风气所影响,追求自己喜欢的,顺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声音。你觉得自然好,那你就去追求自然;你觉得文学好,那你就去追求文学;你觉得舞蹈好,你就去刻苦练习舞蹈;不要清一色的去追求金钱名利,我想这是作者的本意。当你内心浮躁焦虑不安的时候,不妨逼着自己读一下这本书的某一段,最好搭配着宗次郎的陶笛声,让自己的心彻底静下来,反复读,认真想,领悟,直到释然。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着了魔的人会不断的念经书来净化心灵稳定意志情绪,西方人会经常读圣经来时刻铭记自己的信仰,这就是用善念来驱赶恶念,用无为来达到有为,就像抓蒲公英一样。越是用力越抓不到,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大家去加强这方面自我的修养。

这本书的写作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所谓超验主义就是崇尚直觉和感受,强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在瓦尔登湖中我们让耳朵有了听觉,让鼻子有了嗅觉,让眼睛有了视觉,让灵魂有了感觉,我们听到蝉鸣蛙叫,嗅到草味花香,看到波光粼粼,感到自然的丰富多彩。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父亲为了培养孩子对学习的乐趣,冒着上课迟到的风险,带着孩子去野外感受大自然,并告诉孩子,很多人读过了很多的优秀作文却怎么也写不出优秀作文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真”,没有真实的感受,所有的写作就像是为了凑够字数而写,使用了大量华丽的词藻,尽可能的向阅卷人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但是表达的感情却是空洞的。东施效颦,模仿的是表面上的一招一式,内在的气质却是轻松模仿不来的,这都要靠自己去大自然中去真实的感受。当电影中的父亲让孩子望向远处绿油油的草地,再看脚底下的并不怎么绿的几根杂草之后,让孩子明白了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真正内涵。这个事例就是告诉我们,人要去认真的感受生活,去享受事情本身,而不能为了成绩去做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不能失去生活的真。研究生的生活很多时候是枯燥重复的,从宿舍到食堂,从食堂到实验室,每天还要加班,如果自己不能享受科研本身的乐趣,不能发现知识不断积累带来的乐趣,反而是为了毕业凑论文,为了毕业凑实验,就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沼不能自拔。我们做科研时应该调用自己全部的感官去感受科研的魅力,比如,感受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波三折的苦尽甘来,感受自己写论文过程中情绪的变化与自己的灵活调整的成就感,感受自己参与组会讨论与同学思维碰撞的激情四射,感受寻找BUG、实验成功的欣喜若狂,感受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共同解决困难的温暖以及心灵之间的紧密结合,感受同学的优秀以及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理念的过程。我们的科研应该也是要专注科研本身,充分的感受当下,而不是杞人忧天,急功近利,多一点详静平和,少一点浮躁不安。就像他在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我们做学术搞科研也要有他的这种享受自己所做事情,不汲汲于名利,乐此不疲的精神。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梭罗在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卓越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决心将它做到完美,他一心一意,内心无比的坚定而虔诚,哪怕自己一辈子不做其它的事情,他也要将这件事情做到完美,在制作的过程中,同伴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自己,但是他始终坚持不懈,为了心中坚定的追求和信仰,最终,当手杖完成时,它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作品。制作手杖是这位艺术家喜欢的事情,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辈子这就是成功,成功没有捷径,不可急于求成本末倒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繁华三千,只为一人饮尽悲欢。这句诗取自红楼梦中林黛玉问贾宝玉是否喜欢薛宝钗的时候,贾宝玉给林黛玉的答复,虽然原意是表达的爱情,但是亦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人对事业的选择。所谓成功我认为就是一辈子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做一件事,这件事情就是自己的追求就是自己的理想,是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能够为其他人带来价值的事情。2019年国庆日,袁隆平等人就被授予了“国家勋章”,袁老说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梦,袁老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多才多艺,喜欢拉小提琴,英语流利,还是游泳队的,但是最终他选择水稻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始终牢记母亲的叮嘱,人一辈子不能太贪心,上天给人的恩赐是有限的,不要浪费,要懂得珍惜,不能贪多,只有坚持不懈的在最喜欢的一件事情上下功夫,才能收获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擅长投机,什么生意赚钱就作什么生意,今天考个会计证,明天考个律师证,就像湖面上的浮萍没有根,飘来飘去,始终长不成参天大树。贪多嚼不烂,一事无成。当自己再为前途迷茫,在为选择困扰时,要反复的提醒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在攀比,做出的选择是不是真心的喜欢,是为了追求和理想还是为了金钱和名利,多审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成为那个能够制作出完美手杖的老人。做科研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的诱惑,让人始终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值得是否正确,但是当想起这个故事,自己的内心就迅速平静下来,追求胜于一切,只要自己安静踏实平和的享受当前的科研生活,不为名利遮望眼,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就一定可以收获快乐,收获价值。这篇文章也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主人公1900出生在弗吉尼亚号船上,生活在弗吉尼亚号船上,最后选择与该船共存亡。中间有一次机会他本来想着下船,但是走在舷梯的中间他却退却了,因为他看不到尽头,陆地上的世界太过复杂,无数的街道,无数的房间,无数的选择,他不敢确定自己是否会被这欲望所吞噬,被这无数的诱惑所迷惑。他选择退回在大船上,为船上的各种各样的旅客,梦想追求者,家破人亡者,战争中的伤者等人演奏属于他们的曲子,抚慰他们的心灵。我虽然不认可主人公的懦弱与胆怯,但是我却尊重他的选择,他选择将自己的一生倾注在海上钢琴师这一个角色上,他喜欢飞舞的旋律,喜欢透过船上的人看到的世界,喜欢当人们听到自己创作的曲子后呈现出来的面目的平和与祥静。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诱惑实在是太多,选择实在是太多,能否身处俗世,在心中修篱种菊,恪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更显得可贵。

《瓦尔登湖》这本书表达的内容实在太过丰富,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都充满着哲理,在此我选择几个小点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本书刚开始读来略感枯燥,就像文中作者所说‘“你也许最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会读不下去”。这本书不像成功学书籍一样会让你心潮澎拜,但是成功学教会你的是方法,这本书教会你的是智慧,成功学也许会让你浮躁不安,热血奔涌,这本书会让你回归平静,安静祥和。所以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不要抱有任何功力的思想,只管随着作者的思维在书中游走,在瓦尔登湖畔徜徉,慢慢的感受其睿智,体会生活的“真”。

你可能感兴趣的:(瓦尔登湖—热爱行之所为,信仰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