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遇事不盲目原创 2017-03-24

今天我们继续进入系列科文的“养成”的部分,来看第十二句:公心不愚

《论语》雍也篇第六 第二十六章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消文:

宰我问孔子:假设有位好行仁道的人,别人告诉他,有人堕入井中,亦即有一个救人的机会在井中发生,好行仁道的人难道会听从别人的呼叫而入井中救人吗?

孔子回答说:怎么能如此呢,有仁德的君子可以往井边去看,但不可陷入井中,否则不但不能将人救起,自己也将陷溺其中,自取灭亡。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虽然想要行仁,但会以智慧判断,然后才勇于行动。或许可以用合于义的事欺骗他,但君子会用智慧判断,不会受欺骗而陷入圈套。

仁者:是指一个行仁道的君子。

虽告之曰:虽然有人告诉他。

井有仁焉,这个“仁”可以解释为:“人”。

其从之也,从之,就是跟到井里去救他。

这是说,有人设了个陷阱,骗这个仁者,有人掉到井里了,你快下去救他。

宰我此问,是担心行仁可能会遭到陷害。

任何善良的人,一味去帮助人,都有可能会遇到被欺骗、被人陷害的情况。

孔子回答:“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逝, 往井边视之,君子被告知有人掉到井里,出于仁心,肯定会去看一看。

但是“不可陷也”。要是看到底下没人,立刻就知道这是陷阱,他不会真的跳下去。

可欺也,不可罔也

在任何时代,都会有一些人用私心做事,善于说大道理,设陷阱去骗人,损人利己,但这欺骗不到真正的君子。君子有智慧,虽然暂时相信他说的大道理,但懂得观察,最终不会受骗受害。

举例:我们知道,历史上周公用礼乐来感化人,天下大治,于是汉朝的王莽也想用周公的礼乐来感化人,成就自己的图谋,可是他的动机、内心想法跟他所说的不一样,他所提倡的礼乐虚伪不实,结果王莽篡汉,礼崩乐坏。而真正有智慧的君子不会被王莽所骗。

拿着礼乐来完成自己的私欲,这太可怕了,在孔子时代,三家大夫在自己的家里跳八佾舞,也令孔子非常痛心。

学而思

结语

这句经文,孔子教导我们应该善于思考,遇到事情不要盲从,要先冷静分析,而不是顺着“仁人大道”的美好理想,脑子一热,就走错了路。

面对欺诈,君子懂得明哲保身,而不是逞匹夫之勇。反之当经过判断,眼前真的是仁道,就算再难,君子也会迎难而上,当仁不让。

你可能感兴趣的:(君子遇事不盲目原创 201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