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芦山峁

难得一天的休息时间,难得这么好的一个春日下午,外面阳光明媚,撩人心魄。

这样的日子,最适合出去走走。可是去哪儿呢?

城里肯定是不想去的,高高低低的建筑物中间更多的是人和车,哪里又有什么春色可觅呢?附近的旅游景点也一样光秃秃的,没有什么春光可言。

突然就想起,在神仙文友白总的文章里看到过的芦山峁遗址,正好在距我十多公里的山上。这样的春天,何不去那儿看看呢?

“石器时代的遗址没看头,此刻的山上也没有什么风景可看!”

朋友拒绝同行,我又没有勇气独自前往,眼看着这一计划就要泡汤。不想老宋竟然提前下班回来了。

“陪我出去走走,去芦山峁!”我试探地问,做好了被他拒绝的准备。

可是,又一个意外,他竟痛快答应。于是,下午二时,老宋驱车驶出小区,载我向着芦山峁方向觅圣而去。

老宋开车,我则在手机上查看有关芦山峁遗址的资料。等我们来到山上时,我的心里已经大致有了数。

芦山峁遗址整体地形呈“山”字形,位于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的梁峁上。核心区域为大营盘梁,总分布面积约为2平方千米,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内挖掘出土房址12座、灶址2座、夯土城墙2段、灰坑23座、瓮棺墓1座、灰沟3条,并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

据专家考证,这个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可能是距今4500年前的贵族院落,具有早期宫殿的特点。它的发现将延安的筑城史向前推进了约2300年。

而当我们终于千辛万苦,走过泥潭,爬上坝梁,来到遗址跟前时,虽然早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暗暗地吃了一惊。

这里可真安静啊!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只鸟,一只昆虫,安静地像是被世界遗忘了一样。只有偶尔的一点风吹动彩钢防护棚上挂着的红旗才会发出娑娑的声音,但却更让这安静更加真实而广阔。

1965年被发现。
198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共征集到出土玉器28件。
1988年,芦山峁遗址核心建筑区经勘察占地面积0.8平方千米,发现有1~2米厚的文化层。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再次对芦山峁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确认遗址面积约为2平方千米。
2019年3月29日,芦山峁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现在,这里被用高大的彩钢棚子保护起来,但是却并没有封闭起来。这让我们有可能这么轻易地就来到了这个远古的“宫殿”里,对着这一片遗迹抒发我们感叹与不解。

古人筑城为何不在山下靠近河流的川道,却来如此偏僻的高山之上,交通不便,没有大面积的平地,他们是怎么考虑的呢?

“4500年前山可能没有这么高,这里也一定有水有树,风景秀美!”理工男老宋竟然也有一颗想象力丰富的头脑。

“不对不对,4500年沧海还变不成桑田,平地也变不成高山吧!他们一定是因为山上土层深厚,筑穴方便,又安全吧!”我努力搜索大学选修课《中国通史》学过的那点历史知识,想要找出合理的答案。

“是啊是啊,一定是的,我也想起了,石器时代的人是穴居和巢居,南方人住在树上,北方人住在洞里!”老宋笑到。

站在高大的防护棚下,摸着那坚硬的白白的土墙,想象着4500年前这里的情景,先民们用木棍、骨器、石器在黄土断崖和土坡上开挖洞穴,然后就近找一些木棍支撑,用茅草、枝条、树叶覆盖,就做成了他们用来遮风避雨的房屋……

“这是主路,这是土墙,这间是议事厅,这里是灶房……”

指着这被开掘的纵横交错的土壕土墙对着老宋瞎诌着。我的眼前似乎竟然出现了一幅幅的画面。

4500年前,那些围着兽皮树叶、戴着贝壳饰品的男人女人,吆喝着抬回猎物,背回野果,或者也会在空地上种点粟和高粱,养几只猪,鸡,更多的时候,他们磨制石器,清点食物,打起篝火,跳起舞蹈,交欢繁衍,占卜议事,祭祀祈祷,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爱恨情仇。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缠缠绕绕地飘荡在碧蓝的天空,给人们带来庇护、温暖与希冀。

春到芦山峁_第1张图片
网图侵删

其实,当最初听说这里有一个史前遗址时,我虽然有所注意,但却毫无概念。觉得那是一个与我毫无关系的存在。可是今天,当我终于来到它跟前时,我便感觉到了它的真实可触。感觉到了冥冥之中的某种应答。

下山的时候,在那标示遗址的石碑前站立。石碑正好立在一口橘红色的油井旁边。现代的工业文明与4000多年前的史前文明就这样神奇地组合在一起,竟然没有一点点的违和感。

春到芦山峁_第2张图片

这大概也就是文化遗迹的价值所在吧,沿着它,我们一边向前探索,一边向后回溯,演绎着属于我们的独有文明。

春到芦山峁,陕北的春天有过风景,陕北的春天风景正好!

春到芦山峁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到芦山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