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大博物馆联袂推出“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

2018年7月16日,由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联袂推出的特展“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在位于南京西路黄陂中路路口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开展。这一展览集中了沪上三大博物馆的经典馆藏,共展出原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旧藏的相关展品151件,带领观众穿越至百年前的上海,领略及追溯当时的博物馆文化和渊源。

1874年,位于上圆明园路的亚洲文会大厦内开出了一个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上圆明园路之后改名博物院路,即今虎丘路,而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不仅是上海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之初,这座由英国创办的博物馆就以公众教育为其建馆宗旨,具备了现代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全部功能,与同期成立的北美自然史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完全同步。据悉,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在当时是一座以自然史收藏为主的博物馆,其藏品种类丰富,几乎涵盖了现代自然博物馆收藏的全部类别,并逐渐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自然标本和考古艺术品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1952年5月19日亚洲文会关闭,其收藏品移交上海市文化局。

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与此次联袂办展的三大博物馆均有着密切关系,其自然类藏品绝大部分之后被上海自然博物馆收藏,历史文物类部分藏品为上海博物馆收藏。而特展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是因为这是一座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具有明显的海派文化的经典与风尚,与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当年场馆的建筑风格一致。

本次展览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然历史,包括“让东方绽开文化之花——溯源亚洲文会”“中国的兽类走向世界”“上海记忆——上海自然环境变迁的见证者”三个版块;第二部分为人类学、考古学与艺术,包括“从上海博物院的收藏看中国早期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研究”“文化人类学蓬勃展开的田野调查”“中国古代艺术品”三个版块。

展览精心选取了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曾经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兽类标本83件、人类学标本7类、文献图书资料17本进行展示,并选取了文物旧藏以及与其类似的古代艺术品共计44件。这些珍贵的藏品百年来被精心收藏,不少是首次或极少与观众见面。比如,世界最早的白鳍豚完整骨骼标本和一副下颚标本,中国最早的兽类标本——采于1871年的金钱豹标本,世界现存最早的海南长臂猿充填标本,中国收藏最早的大熊猫标本,珍贵的普陀山考察研究手稿,写于植物叶片上的经文——贝叶经,东晋咸和元年的黄淳墓志,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等。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不少文物及文献资料,如亚洲文会的牌匾、各种相关出版物和资料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按当年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展示的格局布展,运用当年的藏品情景式地还原昔日的风貌。“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策展人黄骥介绍,展览定制了5个复原生态景箱。生态景箱即把一个或多个生物标本放在模拟的自然生态场景中进行展示,这一展示手段如今司空见惯,在百年前却弥足珍贵,是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的展示理念、展示手段位于世界前沿的实证,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在当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看到大熊猫、羚牛、西藏棕熊、岩羊和獐的五个复原生态景箱,所用动物均是当年的景箱所用的动物标本。策展方还特意借鉴《清宫兽谱》中的绘画风格,将本展示中的25件不同体型和类型的兽类标本用中国传统风格进行了绘制并运用于展示及相关的文创产品中,希望这些标本绘画在带给观众美感的同时,也能带来更多的科学启示。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表示,特展通过时空穿越的方式,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的展示场景,让观众在如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知、了解上海的博物馆悠久的发展历史,“这是一种艺术与科学的交融,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体味和感受上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文化精髓。”他说。

据悉,本次展览将免费持续至10月21日。

上海三大博物馆联袂推出“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_第1张图片

世界最早的白鳍豚完整骨骼标本,该标本1910年被采集于长江

1924年采集于云南西南部的金猫

上海三大博物馆联袂推出“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_第2张图片

大熊猫头骨后是大熊猫标本

中国最早的兽类标本——采集于1871年的金钱豹

1927年,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从之后因战争而遗失的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上复制的原模

1920年在福建采集的金猫

大熊猫的发现者阿尔芒·戴维德神父于1870年在四川境内采集并制作的川匀点尺蛾标本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兽面纹鼎,亚洲文会旧藏,如今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三大博物馆联袂推出“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