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得太厉害,不批不行

都知道吧,表妹是个鬼片迷。

其实Sir挺胆小的……所以今年恐怖片,Sir看得真不多。

可2017已经过去,不看好像又对不起自己的专业。

表妹说这容易,看了2017的这部,等于看了N部。

因为,它就是个鬼段子大全……

《安娜贝尔2:诞生》

Annabelle:Creation

故事不需要特别描述,你听几句就知道咋回事:

一个三口之家,父亲是做玩偶的(这个恐怖娃娃就是他的高级限量版,在片中非常抢手)。


结果,女儿因车祸意外身亡了。

12年后,一个修女带着6个孤儿,来到这家,因为男主人愿意收留。

其中一个女孩有小儿麻痹症,所以移动困难。

这宅子非常大,可二楼有一间房锁着门,男主人禁止别人出入。

慢慢的,恐怖的事情就发生了……

你是不是觉得:哦荒郊野外?恐怖大宅?锁起来的小黑屋?老套路嘛……表妹口味很low啊!

不,推荐它不算瞎,毕竟片子的基因不错——

导演,大卫·F·桑德伯格,拍恐怖短片出身。

他的短片极出彩,因为奇、突、快

奇,脑洞清奇。

反正什么都能给他摆弄出鬼味道——鬼箱、鬼画、鬼柜、鬼相机、鬼走廊……

等到真鬼出来,你已被吓个半死。

突,难预测。

别的鬼片里鬼出现,不是一回头,就是门后面、镜子里面。而桑德伯格的短片,鬼可以无孔不入。

有时你以为鬼还在游荡,其实它已经附身了;有时你以为鬼只是想抓人,但它已经朝人嘴里呕吐了……

快,节奏快。

他的短片都在3分钟左右,造势、揪心、释放,一气呵成,毫不拖沓。

不光导演,本片“主角”也有典故。

娃娃“安娜贝尔”,来源于温子仁的恐怖力作《招魂》——

一只恶魔附体的娃娃。

光这幅鬼样已经可以拿影后……

这只娃娃,当时在2013年《招魂》中出现不到5分钟,就已经“惊为天人”。立即有人敲定这个恐怖创意,要拍衍生作品。

一年后,第一部《安娜贝尔》出现。票房爆棚(2.6亿美元),但口碑失利(豆瓣5.5)。

不到3年后的2017,《安娜贝尔2:诞生》又来了。

Sir昨晚,的确是搂着somebody看完的……

前面说了,导演特别擅长运用场景、道具、生活片段来制造恐惧,的确。

光一个卧室,他就能找到一堆元素,制造层出不穷的惊吓点。

天气这么冷,被窝那么凉,你又那么怂,不如就听Sir口述几个段子吧:

第一个,

床是舒服的所在,但也是最吓人的地方。

电影里,有一个住在上铺的女孩,鬼的脚印尾随她进了房间。

姑娘不敢往下铺看,于是偷偷从床缝里往下看。

……看到这,Sir当时决定住公司一周打地铺。

第二个,床单

夜里,两个作死的姑娘,披着被单打着手电,玩人吓人。

就在两个妹纸自己吓自己爽到不行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楼下瘫痪女主人的摇铃声。

平时她一摇铃,就是喊丈夫,要服务。但铃声越来越近了,接着,手电筒黑了,床单外有怪东西在靠近……

音乐越来越紧凑,最终鬼影一闪,一只手直接上脸……

第三个,衣柜。

这是死去女孩的卧室,里面有一个锁住的衣柜。

作死的妹纸偏偏打开了它,看到了里面的丑娃娃。

她关门,门开了,她又关门了,门更狠地打开了……

已经吓到不行的她拿起白布,往娃娃身上一丢,转身想离开,然后……

反正如果Sir三更半夜遇到这种事,直接选择咬舌自尽。

(听口述觉得不吓人的朋友,有本事一个人关小黑屋里半夜看啊!)

尽管被吓到,但Sir却看出了套路

片中不少桥段,其实在重复导演之前的短片创意。

荒野上一口井里发出声音,女孩探头去看……创意来自《鬼箱》。

灯泡一个一个黑掉,惊恐的女孩拼命想保护最后一个灯泡……创意来自《阁楼》。

前面说的,衣柜里缓缓逼近的白布怪物……创意也来自《阁楼》。

左《安娜贝尔2:诞生》,右桑德伯格短片作品

类型片怕套路,恐怖片尤是。

因为吓人只能一遍啊,我天天披个床单吓你,那不是恐怖,是搞笑……

此外,还有叙事技巧

《安娜2》的恐怖段子,音乐都很阴森,撩人的节奏都合理,最后惊吓点出来也很爆炸。

这种先静后炸的“猛然一吓”(jump scare)套路,本来没问题。

但这种设置,就像在脑门上写着:要吓人了,大家捂耳朵吧。

当一部恐怖片反复数次这么玩,还有什么鬼用……

Sir举个反例,《第六感》。

阴阳眼的主角小朋友,在家碰见一个陌生小哥。

小哥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亲切、平凡,把主角当死党似的悄悄说,“嘘,来,我给你看看我爸藏的枪。”

小哥一转身,后脑一个触目惊心的大裂口。

没音乐没气氛,没鬼脸没尖叫,却吓得人魂飞魄散。

另外,《安娜2》还有个致命缺点——人物僵化。

明明每个女孩都意识到鬼逼近了(被吓过几次),却没一个人提出这里不对劲,要想点对策。

大家就随便讨论一下……好象有鬼耶。然后该野餐野餐,该喝茶喝茶……

- 真的 我们发誓 我们躲在被窝里……

- 南希 别说了


都知道电影里人物要成长,鬼片也一样啊!

在经典恐怖片中,人物每撞一次鬼,都会有改变。小的节点,比如决定逃跑、请牧师作法甚至发疯;大的节点,比如变得清醒、开始反抗、开始回忆往事……

这样,观众才能被诱导着,去探索吓人背后的现实缘由。

可《安娜2》的人物,完全不长大。

号称一生一世在一起的两位小女孩,友谊最终没有获得任何证明。

6个孤儿之间本来暗藏歧视和羞辱,可最终既没有变好,也没有恶化。

所以它也无法让观众在被惊吓之后,产生更深的现实恐惧。

说到底,什么样的“鬼故事”才过关?

要Sir说,就是从不同角度抓住“人性的执念”,再放大N倍,最终让观众发现它,意识到恐惧的根源所在。

《招魂》的核心,是一位过度束缚女儿的病态母亲;

《小岛惊魂》的执念,是对一个完美家庭的极端渴望;

《午夜凶铃》的女主贞子身上,集合了多种社会迫害,有来自集体、个人、身体和心灵的,堪称悲剧大集合(电影里不够详细,有兴趣的毒饭可以去读铃木光司的同名原著)。

《安娜贝尔2》也想叙述亲情的执念,电影里的父母就是因为思女成疾,才吸引了恶魔来附体娃娃。

可估计导演也觉得新意不够,所以又加进了友情、孤儿的孤独感……结果什么都有,什么都水。

零碎的鬼段子,只是暴露了他之前短片制作的短板。

所以说,挖掘人类的共同恐惧点,才是鬼片的基础工程。

比如:年底了,你年终奖到底多还是少?

背后又有哪位主管挺你,哪个同事阴你……

是不是越想越怕。

来年Sir让机叔拍个年终奖小鬼片,等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汉斯寂寞

你可能感兴趣的:(抄得太厉害,不批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