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元宵节

在戊戌年元宵节到来的时候,已是我返程异地的第三天了。晚上,任由此起彼伏的礼花爆炸声响或远或近。忽明忽暗的光不时的闪过窗前,也无心思去欣赏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孤独的躺在寂寞的黑暗里。

    思绪的凌乱,多半是乍从短暂团聚的温馨氛围中分别开来的不适。无奈地在惆怅中挣扎。一时从想家、想孩子的思绪中又荡漾起与孩子们仿佛年纪时过元宵节的情形……

      那个时候的元宵节,除了吃元宵、晚上挑着心灵手巧的大人们

用高粱秸做骨架外面糊上各色彩纸图案的灯笼外,稍微大一些的男孩子则还会玩一种叫做“撂刷把”的活动。

      听大人们讲, 这样的习俗在皖北当地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就是用高粱穗经严实捆扎制作的“刷把”,平日里刷锅洗碗用秃的,将其收集起来,等到元宵节的晚上蘸上煤油,一大伙孩子们在空旷地点着后,追逐、嬉戏,争抢反复抛向空中……

    在我的记忆中,这种习俗活动已有了全新的升级,相比之前单一的玩法要刺激的多了。小小的“刷把”已“丰盈”成了长长的大火把。刷把已不再“撂”了,可我们还是习惯称这个活动叫“撂刷把”。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元宵节,我那时还在读小学,当天上午在上学的路上已窃听到他们晚上将会有一场活动。好奇心的驱使下,于下午放学后,快步在夕阳的余晖下,便悄悄地跟在“哥们”一伙的屁后,家不回,直接就去了村西,止步在一片麦场上,原来他们要在这里“借”点麦草,制作几个“刷把”。这里可是庄户人家连年碾麦子的集中区,偌大的一片麦场堆积着庄户人家收获后大大小小的麦草垛子,是用来平日里烧饭和喂牲畜的。为了晚上能加入他们的阵列,又不想让村人察觉麦草被偷,我当即决定也要尝试做一个,于是学着他们的做法,选择已有茬口的地方快速用力扯下一堆,乱草丛中翻出他们早已事先准备好的足有两三米长的树棍和绳索,蹲下身子开始制作“刷把”。首先将麦草理顺,沿棍稍开始,将其包裹在中间,再笨拙地腾出一只膝盖死死压在上面,用尽全力将绳子一箍一箍的牢牢捆实,就这样反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层层连绵不断,直到木棍的一端只容下一只手握的距离才肯罢休。一番功夫下来,总算制作出来了。直觉得脊背发热,手脚发麻,得意的站起身,长长的吁了口气,将其竖起来,须仰视观瞧。虽是做的不如其他小伙伴的完美,可也是用心之作了,独立完成的嘛。还独自欣赏了老半天。

      捆扎环节可谓是最消耗体力的活,也是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它的松紧度直接影响着火把燃烧的进度,太松,易脱落不说,且会在短时间内燃尽,故大伙们在这一环节上一点都马虎不得,个个显的非常认真!虽然北风凛冽,额头却都渗出了汗。

    稍息片刻,须臾又赶制出同样的几个,置隐蔽处,乱草掩埋,清理现场。万事俱备,只盼望着夜幕来临的那一刻,便各自偷偷潜回家中……

      一切都是在背着大人们进行的,谁都不会跟家人说起此事,因为父母亲最怕小孩子玩火,怕不小心烧了过新年的棉衣,再者就是怕引发了火灾,烧了庄户人家的房子或草垛子。还有一种大人们经常说的是:小孩子夜晚玩火会尿床的。是某人巧合的亲身经历?还是大人们用来吓唬小孩子而达到遏制的效果?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玩火和尿床也没啥必然的关联吗,反正我是持否定的看法。

      天一擦黑,草草地吃罢晚饭,便偷偷的溜出家门,直奔村西麦场而去,耳边似乎又传来了父母的忠告,随即又被呼呼的寒风吹散。借着月光,远远的就看见了麦场上聚集了许多的小伙伴。

    大伙各自扛着草把浩浩荡荡地走进空旷的田野深处,确保安全了,首先点燃了一个,于是又相互点燃起数支,火把嗤嗤地燃烧起来了,烟气弥漫,火光照亮了田野,照亮了伙伴们洋溢着快乐的脸庞,沉寂的田野沸腾了,有的举着奔跑,有的扛在肩膀上奔跑,四散开来,相互追逐着,嬉闹着,持火把作兵器打闹着,火把在舞动中熊熊地燃烧着,发出“呜呜”的声响。场面自由的分作两派,增兵不断,喊声响彻着田野,碰撞在一起的“兵器”火星四溅。招架不住的一方,弃之,夺路而逃,英勇者紧随其后,穷追不舍,将其扑倒在地,滚在了一起,地上到处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火亮,还有未燃尽冒着浓烟的木棍,场面仿若古代刚刚经历过的一场厮杀。

    随着光亮慢慢的熄灭,一场刺激的“撂刷把”宣告而终,大火尽兴而归。像这样的活动于正月十六以后,就不再有人玩了,同时也预示着年已过完了,只好期待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细数过往的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过去了许多年,早已不再有人玩起这项活动了,过去的元宵节终将成了历史,渐渐地淡出了孩子们的生活,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去的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