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师学阅读》打卡2

继续阅读《跟着名师学阅读》,今天翻阅的是《绿野仙踪》这本书的教学课例。先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吧,或者说是故事也行。

得知《绿野仙踪》这本书,还是在与一位同事的某次闲聊中。记得我当时是特意去问她一个问题,“上小学前,你有教过女儿识字吗?”她女儿那时正读二年级,学习成绩非常好,数学考一百的那种。我知道她一直很注重孩子的实践能力,从很早开始就陪她做各种手工,diy玩具之类。学习知识方面的比如写字、识字、拼音、计算这块倒没见她使什么力。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应该推崇的学前教育。但很多家长甚至幼儿园就是太功利、太焦虑,老早就开始教孩子数数、拼拼音、写字之类的。

但我不确定她是否有意识地培养过孩子的阅读,平时也很少听她说给孩子买书之类。但她女儿自上小学各方面就很优秀是不争的事实。我以为识字量大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就算不是特别大,但至少要有一定识字量,否则,语文会吃力,又何来好成绩呢。

令我惊讶的是,幼儿园时,她居然没怎么给孩子读过书,也就是没太特意去培养过孩子的阅读。孩子主动识字完全是个意外,对她而言,也是惊喜。

原来,她女儿就是因为听了樊登小读者(一款儿童阅读app)里面的一本《绿野仙踪》,瞬间着迷,听完节目主持人的读书分享还不够,央求妈妈买来了纸质书读给她听,一遍一遍从不厌烦,最后我这位同事都读腻了,她女儿还想听。索性书扔给她,由她自己去看了。就这样,她女儿认识了里面的字,也会识字了。

听完她的讲述,我一方面是感叹阅读的魔力。通过阅读识字向来是大家公认的好办法。另一方面,我是好奇《绿野仙踪》会是一本怎样的书?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可以让一个孩子百听不厌直至自己独立阅读还学会了识字。

就这样,《绿野仙踪》进入了我的脑海。回到家后,我第一时间问儿子家里是否有这本书,得到儿子肯定的回答“没有”后,我还考虑要不要把同事的借来看看。但到后来还是没有借,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再次听到《绿野仙踪》就是在这学期的课程学习群了,看到刘老师发出来的预习通知,第一件事就是通读童话,代表作《绿野仙踪》《夏洛的网》。这次,我是毫不犹豫地就网购了这本书。

怀着极大的兴趣,我开始读《绿野仙踪》,但困惑很快取代了之前的好奇。我不再觉得书中有什么新奇,毕竟,我是站在成人视角,那种让儿童感觉极为过瘾的各种冒险很难在我心里泛起涟漪,我几乎是看完了一章就能猜出下一章却逼着自己不去想象下一章内容地读完了整本书。

我所困惑的是作者的写作手法。首先,整本书情节非常类似国内古典小说《西游记》,后来在群里看到其他学员也这么说,才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其次,整个故事的讲述手法非常老套,每去往一个目的地,主人公们总要经历三次磨难,分别由三位主角出面解决。最大主角则始终不曾展示自己,直到最后一关大显身手。

此外,我还疑惑作者所设置的人物性格与文字所描述的并不一致。让人读着有一种画地为牢的感觉。比如,稻草人没脑子,所以他希望找到奥兹,请求他给予自己一个聪明的大脑。而一路上所发生的事情,无不在证明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通过人物语言与行动可见)

所以,总体来说,阅读《绿野仙踪》的过程中,我是完全没有儿童的那种欲罢不能的沉醉感的。直到第二次钉钉群授课,听完刘老师的讲课,我才恍然大悟,真正明白《绿野仙踪》想要表达的意思。

正如《跟着名师学阅读》里为这本书的教学设计所定的标题《踏上黄砖路》。确实,这是一条儿童心理与精神的成长之路,也是完善自我价值的追求之路。

书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在追寻着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这些也是我们每一个儿童都希望也应该具备的品质。而成长,只能是自己独立面对与承担的事情,他人无法插手,也无能为力。懂得了这点,也就明白了《绿野仙踪》一书作者的意图了。

我为自己的浅薄感到汗颜,也庆幸在刘老师的课程中学到了这些。一本童书,虽是写给儿童,也需要我们老师或家长的正确解读啊。

在课例中,执教者依然是按照各章节内容设计练习,以考查故事情节为主。显然,梳理情节,读通故事脉络还是这个年龄段的主要任务。如果用来上整本书的推进课或者分享课,这些都可以直接拿来就用。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练习即可。

当然,最有深度和难度,如果是我来带学生来读这本书也最想让他们知道的是其中的几道思考题,比如:1.既然银鞋子能让多萝西在三步之内回家,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经历那么多艰难的旅程,直接回家不好吗?(我其实非常希望听到学生的回答)2.你觉得一路上多萝西收获了什么?再回到堪萨斯的她和以前一样吗?(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充分理解人物个性包括其原家庭情况,更需要思考一路历险给人物带来的变化)。很显然多萝西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件件经历过的事情所带来的收获造就的。

至此,我突然很想说童话其实是可以用来治愈人心的。它让我们看见自我,然后完善自我。所谓直抵人心的阅读大概就是如此吧。

《跟着名师学阅读》打卡2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名师学阅读》打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