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却媚俗的名字,看到直言的雲姑。读《居山而行》

图片发自App

我素喜与有故事的人聊天、读有直言的笔记。人这一辈子,尘世奋斗也好,方外修行也好,都各有各的缘法,哪里能有时间去经历种种人生。所以,聊天和读记就是好的办法,用心体味别人的悲喜,来认证自己对生活本源的猜想。

偶然从长亭文章里听到雲姑的名字和她的片言,觉得甚为清爽,便买来一本。翻开看了看目录,却全是令人反胃的鸡汤,我心里叹到,不过如此。我问过长亭,说是内容还好,也时常关注她的微博,是个有趣灵动的姑娘。我也暗暗祈祷:但愿是个真弟子,别为金钱炒俗人。

于是抛却文章标题,细细看内容。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一口气是三天,我想趁着假期看完,怕上班忙起来就搁下了,另一个原因,也是真心的喜欢,有些感觉是相契的,有些故事是未见的,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欢的修行人,在红尘与方外间低呤。

这本书有一个最初的名字,叫《蓼怀集》,雲姑的母亲喜欢蓼花,以此为名,她是怀念在家的岁月,思念故里的母亲。

她说:饮过的水,歇过的屋檐,看过的山河,曾经被用心对待、珍视,曾经的用心良苦,欲说还休。念兹在兹,此生未了,我这样想着,心里就真是欢喜。前面江海无数,大概此生也就是如此别过,再不回头。

这一句话,看似绝决,实则如此,但也着实心酸,人生寸寸老去,何人可能回头,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甚至神仙,也是不过如此罢了。

“十年前的余晖已经散尽,我离开了原本生活之地,又来到此地,竟毫无爱恋之情。旧日的少女,还陪伴我身旁,一起看这一载浮沉的昏睡红莲。此刻我意识到,自己早已不需要重现的时光,它是蚀骨的魔障,而这魔障,还有可能牵绊住来生。”我读到此处,自叹自己终是不能够如她一般在玉兰花开的时刻走进了幽谷,也欣喜读到了真弟子直言。

几十年后,或许还会想起那日,“汀苹岸蓼秋将暮”,还有掠过青瓦的昏鸦,或许会觉得,多少有些年华,未曾被辜负。无论以何种方式相聚相惜,我们终将有各自的生活,独自奔赴前程。但即使如今我们各在天一涯,却始终觉得遥远。

在过年团圆的日子,她在清冷的庙子里,抬头看天,她不觉得苦楚,只说道:“旁人或觉冷清,于我实在是求仁得仁。”

庙子里也不是个真清静的地方,这是我从前不能想象的。“庙里人情也很复杂,女师父之间常有矛盾,外来的师父被当地的师父排挤,身份低的人要受管理者的压制,种种关系和俗世并无二致。”“要问大多数出家人,发心是什么,回答都想好好修行,但现实是,庙子要生存,出家休吃饭,所以修行的人也要做许多的事。”

文章多处写到前人景物与当时心情的对照,我大略想来,那也许是在深宵之时,坐在山窗之下,与那些心有相契之人的笔谈吧,或可追思怀远,以消永夜。

今生和某些人,某些事有某些交集,而后又挥别,几多留恋,几多遗憾,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学道的人是为了让这些经历都不落于心,我偶尔还是会有不舍,大概也不是不舍,而是很珍重地告别。

那些边边角角的故事,看似错落的心情,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雲姑。她在读着祖师的故事,我在读着她的故事,她在感悟祖师的道心,我在体会她感悟道心的心。此时她心,一言以蔽之:少年羁旅,可念也。

是这样吗?我其实是说不清楚的,她呢?也许也说不清楚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抛却媚俗的名字,看到直言的雲姑。读《居山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