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小事

两件小事_第1张图片

生病

五一假期,本计划一家人出游散心的,但孩子临近假期不断间发烧,五月一号我也感觉身体不适 。本以为只是个感冒,想想吃点感冒药多喝水就过去了,在家仍然坚持自己的计划行事。接下来的两天仍然不见好转,五月三号凌晨感觉自己混身发烫,我一摸自己额头是冰的,但用温度计一量吓了自己一跳,40度。我浑浑噩噩爬起来喝水吃药,早上到医院检查,医院诊断说是肺炎。

我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我怎么可能得肺炎呢,平时作息规律、爱运动,顶多就是个感冒嘛,而且肺炎一般要发烧咳嗽症状才会导致的,年轻医生拿着片子对我说:拍片结果就是肺炎。一是出于医生工作的理解,二是看他是位年轻的医生,所以没与他继续争辩。其实,我之所以不服他的诊断,一是出于我对自己过去身体状况的直觉判断,二是也是因为他是年轻医生的偏见。

每次生病严重了,事后先生总是叮嘱说:“看来下次一定要一开始就去医院。”我当然得赞成他对了,毕竟这几天都是他照顾小孩,接下来还需要他照顾。但我知道,这件事上我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相信经验主义的直觉判断。第一,我以前感冒是症状是喉咙痛,但我这次明显感觉喉咙痛没胃口,精神状态也比之前感冒要差一些,但也没太大差别,所以也没多加注意。第二,我也曾怀疑自己发热,但只用手一摸,发现不热,就没想过再用温度计测一测。我为什么相信自己的手而不是温度计呢,因为孩子平时是否发热,我用手是一摸一个准儿的,温度计只是用来测试她到底烧到多少度了。

   我们爱惜孩子比爱惜自己多多了,孩子一有风吹感冒,又是各种网上搜索,又是各种找专家,照料起来也是呵护备至,若是发烧,体温恨不得是半个小时就要量一次的,水是半小时就要提醒喝一次的,而且还担心一个耳温枪量不准,还得备个电子体量计、水银体量计啥的,饮食上也是怎么有利于病情怎么来,所以有人戏说:家长养育一个孩子,自己成了半个儿科医生。而我们自己感冒了,则是将就与坚持,认为扛扛就好了。

我们应该对孩子一样对自己好。至少,下次感冒了,应该对自己观察仔细一点儿,不要求炖碗川贝雪梨银耳莲子之类,但记得工作的同时设个闹钟提醒自己喝水,不要求自己成为自己的半个医生,但应该多对比下症状,因为不是所有的感冒都只是感冒而已。


亲子阅读

孩子学校下发了一本《亲子陪伴阅读》手册,里面有21天亲子共读打卡计划,内容不仅要求记下共读日期、拍下亲子共读的精彩瞬间,家长还要记录亲子共读心得。学校这样要求,无非是想为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打下基础,毕竟阅读能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对于完成这个计划,我还是信心满满的,因为孩子每天睡前都有看书的习惯,拍照现在有了手机,还不是随手就能解决的问题,共读心得嘛,每天写个几百字,坚持21天对我而言,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担心这个计划是因为平时她每晚看书都是我陪读的,而现在我生病了,自然被隔离了。所以,我总是免不了问孩子爸,孩子昨晚看书没有?看什么书?这还不够,还要求发照片给我看看。事实证明,孩子的确每晚都看书了,只是每晚差不多看同样的书。这和爸爸没有换书有关,一般我是放不同的书到最上面,前一晚看的书放在下面,为的就是避免孩子总看同一本书,当然,当孩子拿起最上面的书,看到前一晚看的书时,要求重看,我也不会拒绝而是支持。

一天早上,孩子拿着一本书怯生生的跑过来,因为爸爸告诉过她:妈妈生病了,要离妈妈远点儿。我一看就知道是《不一样的卡梅拉》但不知道是哪一集,她可能是想让我跟她讲,那本书的文字很多的,平时总是要求我讲,但可能又想到爸爸的“警告”,又自己一个人离开了。后来我发现其实她已经一个人要沙发上安静看书很久了,因为那里堆着一堆她翻过的书。

 有时候,孩子的突然懂事会让大人感觉到心疼,但也是培养孩子独立的开始。孩子并非大人想象的那么需要自己,孩子的依赖源于父母给予的爱,但是独立同样是父母给予孩子一份爱,而且是可以改变他一生的大爱。

 2019年第18周

两件小事_第2张图片

如果愿意,可以关注,一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