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昆仑——与贺刚先生商榷

‌2015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发表拙文《论“西王母所居之昆仑山”即湖南雪峰山》,经大同思想网转载,曾在网上引起热议。

昨天,与贺刚兄小聚,席间他转我他应怀化《边城晚报》邀写的《昆仑小议》,又涉拙作,归后仔细拜读,写此读后感。

贺兄认为昆仑山不唯指雪峰山,说“位于沅水西侧的武陵山和东侧的雪峰山,甚至南岭的部分地域都属于高庙文化先民最初认知的昆仑山,今贵州东部天柱县的天柱之名或许就与古昆仑神话中神灵上下天庭的天柱有关。而当高庙文化向周邻地区扩展以后,湘江东侧的幕阜山——罗霄山脉,以及整个南岭山系逐步地囊括在大昆仑的地域内。诚然,位于沅、湘二水之间的雪峰山及与之相连的南岭必定是昆仑的核心区域。 ”对此,我深以为然。

关于昆仑之广,拙作开篇亦曾论及:“ 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当为地处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南端过渡带的‘雪峰山’,包括与之相连的云贵高原东缘和‘武陵山’。而与之相交的作为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分水岭的南岭及岭南地区,为神话昆仑山毗邻的‘都广之野’;地处雪峰山区的湖南省洪江市,则为西王母所居昆仑山的宗教文化中心,雪峰山两侧的通道、靖州、会同、新晃、芷江、麻阳、辰溪、溆浦、沅陵、城步、绥宁、洞口、隆回、新化、安化及黔东南天柱、铜仁一带,皆为西王母宗教文化的原始积淀区。”

在拙文中,我亦言及“ 神话昆仑山的………‘三角’观念则应来自雪峰山西面的武陵山、北面的幕阜山和东面的武夷山。它们南连‘南岭’亦即‘都广之野’,伸向北面的长江,构成神话昆仑山的西、北、东‘三角’。武陵、雪峰、武夷亦即神话昆仑山‘三角’所涵括的广袤土地”。中间当然是作为“中轴”的罗霄——幕阜山脉。

因此,关于神话昆仑所涉地域,我与贺兄的认知基本相同。至于我何以侧重言雪峰山,是因为高庙遗址在此,便于举证,且该处位于西部,与西王母之“西”得名有关,乃系行文所需,并非言昆仑山仅为雪峰山也。

我俩的认知有所不同者,是关于高庙遗址祭坛的性质。贺兄认为,我所云“西王母尚白,以白陶为祭祀器皿的高庙祭坛应为传说中的西王母祭坛”未必然。

贺兄的理由是:

一、“高庙文化先民的分布区域,昆仑的范围不限于雪峰山。”

二、“该遗址中出现神灵图像的祭器不全是白陶,即便是白陶器皿,所示的神灵图像主要是天帝太阳和帝的使者龙、凤,该祭坛当不是奉祀西王母的,其主神应是天帝。”

关于第一点,高庙文化的传播区及昆仑地域广于雪峰山,我以为这与高庙系西王母祭坛并不矛盾。据文献所传,西王母在昆仑山上不同方位有三处居所,不唯居于此;而其为主秋收之神,则应常居于西方之此。这与高庙在大昆仑中的方位是相吻合的。

关于第二点,西王母尚白,虽“该遗址中出现神灵图像的祭器不全是白陶”,但有神灵图像之白陶必为祭器。高庙为我国白陶发源地。白陶采料不易,高庙先民缘何要历尽艰辛寻料制作白陶为祭器呢?是故,与西王母尚白联系起来想还是可以的。并且,拙文云其为西王母祭坛,不仅以白陶为据。

我还言及,据《管子•轻重己》载,“夏至”是主祭西王母的节令,而“夏至”那天正午是北回归线“建木之下日中无影”的时刻,作为高庙文化标志性符号的“八角星图像”,当与高庙先民夏至那天测日影定时不无关系。

且拙文还从民俗学角度举周边巫文化中巫师之头冠主神为西王母及梅山文化中的女神媒婆蒂主、梅嫦与西王母之关联等作了补证。

至于贺兄认为高庙主祭之神为太阳,为天帝,我想与拙文所论也不矛盾。西王母为主秋收丰产之神,兼有生殖女神神格。在原始文化中,太阳神与生殖女神是同一的。今高庙遗址附近的绥宁、城步苗民认为太阳即女性。而“天”甲骨文作“人形”,突出“头”部,高庙的八角星“天圆地方”符号亦作为“人头”构成“人形”。先民祭太阳祭天帝无非是祈祷丰产(人之丰产与农作物之丰产)。是故,我以为这与祭西王母也是不予盾的。

关于龙、凤,亦与生殖丰产有关。我曾对“龙”即“连着脐带的胎胞”有过论述(见拙文《论明代〈梅山图〉中的“生殖崇拜”文化母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关于“凤”与生殖丰产之关系,我将另文论述,到时再向贺刚兄请教,此不赘言。


附贺刚兄大作     

                昆仑小议

‌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昆仑神话是一个不可绕过的课题。因为昆仑是构建中国神话体系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华远古先民精神世界的圣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      传说中的昆仑到底在哪里,自来有多种说法。先秦的一些文献说天柱昆仑山是山西阳城的析城山,汉代以后最主流的说法则言其在我国西北地区,即今青藏高原。古文献中对昆仑山的记述确有诸多疑团令人费解。于是近世学者对其屡有质疑。如蒙文通、袁珂等认为昆仑山决非在西北,其原型是四川岷山,成都平原是古都广之野。但此说尚无足据,少有认同。何新认为昆仑在山东,泰山是其原型。但其考据还是从传说到传说,亦不具说服力。本世纪初,黄世杰据太阳光线投射的基本原理,解析《淮南子》所言“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的记述,认为昆仑与都广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帝,二者的地域关联密切,日中无影的自然现象只可能发生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域,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其大致位置当是在北回归线经过的今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四省区。黄氏的论述确已部分地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因为日中无影是个自然现象,谁也不可否认。那么,昆仑、都广之野位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区域并非臆想。

‌      其实昆仑神话是南楚流传的古老传说,是屈原率先把它用词赋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同样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令人悲催的是,随着楚国的灭亡,秦汉帝国在北方建都,这个古老神话旋即被皇家御用文人所利用,活生生地把“帝之下都”搬到了北方。殊不知现实主义的北派《诗经》,压根就缺浪漫情怀,概无昆仑神话的踪影。

‌      昆仑神话源于南方毋庸置疑。问题的关键是,它在远古时代由什么人群所创造。若能确认它,昆仑的地望也就迎刃而解。幸运的是,通过最近二十余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终于有了确凿无疑的答案——是高庙文化先民创造了昆仑神话。

‌      我在《湘西史前遗存与中国古史传说》第七章第三节和第六章第五节中专门论述了高庙文化先民初创上古神系与天梯祭典,以及供神灵上下天庭的建木天梯。而以高山为天梯者则首推昆仑之虚,或称帝之下都。文中用详实物证认定高庙文化先民不仅是中国远古神系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上古神话故事的编撰者,是由他们发明了为后世所景仰的天地众神,创作了亘古流传的中国上古神话绝唱!”高庙文化先民食用的薏米也正是山海经所言的“木禾”。拙作从不同视角通过系列证据结论:高庙文化先民就是古史传说中的伏羲氏族团。众所周知,古文献云伏羲的王都就在昆仑。

‌    现可认定,高庙文化发源于湘西沅水中上游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的壮大发展,其分布范围逐步扩展到洞庭湖区、湘江流域,以及岭南桂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区域正处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既与日中无影的记述相契合,也与南岭至两广一带多见以都、广、庞等为地名的现象相吻合。对此,好友行易兄在其《论西王母所居之昆仑山即湖南雪峰山》一文中曾有详述,并云西王母尚白,以白陶为祭祀器皿的高庙祭坛应为传说中的西王母祭坛。不过,据高庙文化先民的分布区域,昆仑的范围不限于雪峰山。那些神灵和天梯图像在高庙文化的早期阶段就已出现,显然,位于沅水西侧的武陵山和东侧的雪峰山,甚至南岭的部分地域都属于高庙文化先民最初认知的昆仑山,今贵州东部天柱县的天柱之名或许就与古昆仑神话中神灵上下天庭的天柱有关。而当高庙文化向周邻地区扩展以后,湘江东侧的幕阜山——罗霄山脉,以及整个南岭山系逐步地囊括在大昆仑的地域内。诚然,位于沅、湘二水之间的雪峰山及与之相连的南岭必定是昆仑的核心区域。至于高庙祭坛,该遗址中出现神灵图像的祭器不全是白陶,即便是白陶器皿,所示的神灵图像主要是天帝太阳和帝的使者龙、凤,该祭坛当不是奉祀西王母的,其主神应是天帝。

‌ 

‌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昆仑——与贺刚先生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