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文章见公众号:七七的蟹子壳)
前几天看了篇文章。
原文已经忘记了,大意是早年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存在是有道理的。你看,“娶妻娶德,娶妾娶色”不同的女人承担不同的功能,省得像现在一样把所有期望都放在一个女人身上,妻子达不到,丈夫还苦恼。
怎么说,这分析有点意思。难怪金庸小说中,大家最羡慕的就是韦小宝韦爵爷,像召唤神龙一样凑齐了七个老婆。背景、美貌、体贴.....一样不缺。
但问题是,女人也想老公集高晓松的有趣、吴彦祖的皮囊、王思聪的财富于一身呐。
所以我跟同事说,咱们应当实行多夫多妻制。我同事噗嗤一声乐了,说,那不乱套了?
早年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可以让有钱的男人同时拥有多种不同功能的女人。
现在纳不了妾了,但是好在还可以离婚,可以分阶段名正言顺地拥有不同功能的女人。这方面,创造了韦小宝这一人物形象的金庸老爷子还挺有发言权。
初恋型。金庸第一任老婆叫杜冶芬,相识还蛮有戏剧性的。彼时,金庸是报社的编辑,负责一个类似于科普的栏目,一个叫杜冶秋的朋友通过写信向金庸提问,金庸在热心回答之余还到杜家去拜访了他们,于是认识了杜冶秋的17岁的姐姐杜冶芬。一个是文采斐然的少年郎,一个是娟秀无俦的大家闺秀,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于1948年举行了婚礼。这个时候金庸以笔名“林欢”开始发表文章,之所以姓林是因为他原本的姓查上面有个木字,而杜冶芬的杜字左边也有个木字。金庸和杜冶芬的婚姻以失败宣告结束,因为金庸调到香港,杜冶芬不会粤语,一人生活苦闷,加上金庸收入有限,便提出了离婚,返回了内地。
理想型。有人问了,理想型和前面的初恋型不一回事吗?我想了想,还真不是。初恋型是一种小儿女情态,是年少时的一种直觉,而理想型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欣赏与怜惜。举个通俗的例子,我觉得初恋型是双儿,而理想型是阿珂。
第一段婚姻结束后,走入长城制片厂做编剧的金庸已经是声震香江的才子了。大家都说,他是为了一个叫夏梦的女人。夏梦的辉煌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夏梦的确是美得“敢教日月换新天”。若干年后,鲁豫采访她,那时夏梦已经很老很老了,但是举手投足那雍容的气度还是在的。
金庸曾经说过:“生活中的夏梦真美,其艳光照得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明星的风采观之就使我加快心跳,魂儿为之勾去。”但是襄王有意,神女无情,彼时夏梦都已经和商人林葆诚订婚了,是不会考虑金庸的。金庸对夏梦保持了终生的“呵护”,夏梦息影远赴加拿大时,金庸在自己的报纸上连写三篇社评。后来夏梦复出投资电影,《投奔怒海》这个名字也是金庸取的。
实用型。1956年,金庸步入了第二段婚姻,对象是一个叫朱玫的女人。大概是因为杜冶芬吃不了苦,所以创业阶段的金庸打定了主意要找一个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拍档。朱玫出生英国,学贯中西,当时因人手不够,做了明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记者。赵敏就是以她为原型写的。两人结合之时,恰逢《明报》草创之际,筚路蓝缕,朱玫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帮助明报度过难关。金庸和朱玫性格均要强,在一起时难免针尖对麦芒。时间久了,感情出现了裂痕,这个时候,金庸的第三个妻子悄然而至。
被崇型。由于回家就要吵架,金庸像现在的都市男人一样变得不爱回家,总到报社旁边的一家咖啡店去消磨时光,在那里认识了做侍应生的林乐怡。林乐怡对于金庸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仰望的目光也让金庸变得忘乎所以。有一次金庸给了林乐怡十块钱小费,林乐怡追出去还给了金庸,金庸瞬间被征服了,觉得这个女生真是既温柔又识大体——两人同居了,后来更是不顾港人的指责,亲朋的反对同朱玫离了婚,迎娶了林乐怡。若干年后,金庸在接受采访时说,男人年龄大了,要找个小妹妹来保护一下。而朱玫1998年于孤独中去世,年仅63岁。
金庸老爷子不枉来世上走着一遭,福禄寿考他占齐了,而且有可以媲美韦小宝的感情经历。这需要极大的运气和缘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来说这也是东亚文化对于一个事业有成男人的丰厚回馈。打拼事业时,他有一个和他并肩而战的战友,而功成名就时,他有一个温存可人的田螺姑娘。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眼睁睁地看着小昭远赴波斯,略感惆怅,而生活中,金庸没让“小昭”与自己失之交臂。虽然说,喜新厌旧乃是人之天性,但是看到朱玫恓惶的晚景居然有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凉。能同贫穷不能同富贵的不仅是皇帝和开国大臣,还有一起征战沙场的夫妻。
不过,活在这世间的普通饮食男女也无须沮丧。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碰到过自己的理想型,也不会接触到崇拜且炙热的目光。毕竟,“一遇风云化作龙”的男人毕竟是少数。
尘世间大部分的男人,“初恋时不懂爱情”,少年时因为各种阴差阳错放弃了初恋,成年时囿于自身的资源和条件,找了实用型的妻,在吵闹和平淡中凑合过完这一世,若干年后,我们给它取名叫做“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