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笔记2

第二条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记忆中,教科书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喜欢他们的作品,上学时喜欢李白多点,之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经历岁月的杀猪刀,越来越理解并喜欢杜甫。觉得在古代文学史上,李白杜甫是最伟大的双子星座,一个是浪漫主义高峰,一个是现实主义高峰。以此类推,自己在读有关郭沫若鲁迅的有关文字时,就觉得,郭沫若和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双子星座,郭沫若是浪漫主义高峰,鲁迅是现实主义高峰。一直以为,浪漫主义者就是浪漫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就是现实主义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人间词话》中的这一条,第一次让自己注意浪漫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造境要合乎自然,那么,相对于真实的自然,所造之境中的那些超出自然的部分,也许是理解作品时需要关注的。

    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中,最超越自然的部分,当属“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尘世、当下,没有心意相通的知己,“无与为乐者”,那么,就与月亮结伴同游于云汉飘渺之间。那是怎样一份孤独呢?而人生,也许就是在这份孤独中与自己和解。

    第三条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陶渊明能够写出无我之境,感觉这源于他不流于世俗吧?

  比如苏轼非常达观。他的《定风波》非常具有代表性。试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一次看到这首词,就为苏轼面对风雨的潇洒从容折服。想苏轼一生,起起伏伏,他最终能够坦然处之,绝非一般人能够做到。但是,苏轼毕竟有一颗入世之心,即使经历风雨,还是愿意在红尘中官场中纠缠。

    相对来说,感觉陶渊明是真正的出世。他在辞去彭泽县令之后,是真正摆脱官场,回归自然。

    庄子在《庄子.达生》中讲了一个故事。祭司对圈中的猪说,我会好好养你,将来(祭祀时)斋戒沐浴,给你盖上白茅草,放在雕刻花纹的盘子上,你觉得怎么样?庄子没有接下去这个故事怎么样,而是讲了一段话。如果为猪考虑,不如把它放在猪圈里用糠糟喂它。人以为戴上漂亮的官帽(“藉白茅”),死后装在雕刻花纹的棺材里(“雕俎之上”),是人生莫大的荣耀,值得孜孜以求。作者发问,为猪考虑,应该抛弃的东西,为什么人为自己考虑时,却会求取?庄子是舍弃名利的,他在《庄子.秋水》中就坦言,自己不要做享受高级待遇在太庙祭祀的神龟,愿意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游来游去自由的龟。

  我只能从《庄子》的故事里了解庄子的思想,不知庄子生前过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      觉得陶渊明倒是真的践行了庄子的思想,把功名利禄看作身外之物,是羁绊真性的累赘,只求在天地之间过一种顺应自然顺应自己心性的真性情的生活。所以他辞官后在《归园田居》中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的“无我之境”,是真的把自己放在自然中,融于天地之间,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以在《饮酒》(其五)中,相对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己更喜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感觉此时此境中,陶渊明超脱了世俗的自己,物我合一,体悟着自然之道,这可是宇宙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词话》读书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