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阅读方法」

开始尝试用「清单体」来写点东西。

关于「阅读方法」这个话题,应该适合博览群书的人来分享经验。我虽然也喜欢阅读,但是读书量并不多,却给我很多身边的人留下了「见多识广」的印象——也许这应该归功于我的阅读法,我不妨整理一下我目前认知里的所谓「好的阅读方法」,以下的总结当然有我尚未做到的部分,所以也是对自己的一个省察。

1.如果尚未建立阅读的习惯,那么可以从阅读有关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读物开始培养。我很同意罗胖的分类——我们生活当中就只有两件事: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

当阅读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基本上会是娱乐内容),我们是在享受生活,因为那不需要付出某种让自己感到困难的努力,但却是在用阅读的方式去享受生活,可以让自己逐渐习惯通过文字获取信息这种方式。当以后需要阅读处在自己「学习区」的内容时,不至于那么「难受」。

我开始喜欢上阅读是源于喜欢侦探小说这样的个人兴趣,而初衷又是从观看《名侦探柯南》这部动漫转移到阅读文字。

2.跨领域阅读。我是一个好奇心旺盛的人,对很多领域都有想要了解的兴趣,并且始终不惧怕甚至渴望接受任何新领域的挑战,我也常常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查理·芒格曾用一句很贴切的话描述这种方法:「如果你轻车熟路的走上跨学科的途径,你将永远不想往回走。那就像砍掉你的双手。」

跨学科阅读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人从多个领域里寻找到通识和规律,进而养成一种「上帝视角」,身处这种视角时,你可以动用一种更高级别的智能去分析各类问题,那是一种相当美妙的体验。此外,我看过一段这样的描述: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的学识,就看他在擅长的领域里说了什么;而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的三观,就看他在不擅长的领域里说了什么。从这个角度讲,跨学科阅读还能让人拥有更健康的三观(至少是看起来更健康的三观)。

3.书架里应该只放读完的书(关于这一点,我还没有做到)。2014年的时候,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一个数学家整出来了一个叫做「霍金指数」(Hawking index)的指标,用来统计一本书的实际阅读情况:如果一本 200页 的书,最后一个重点记号划在第 200 页,那么霍金指数就是 100%;如果最后一个重点记号划在第 100 页,那么霍金指数就是 50%;若是最后一个重点记号划在第 10 页,那么霍金指数就是 5%……

霍金老师的《时间简史》的霍金指数是6.6%,前几年很火的《思考,快与慢》霍金指数为6.8%,就连《五十度灰》这样的小说,霍金指数也只有25.9%!根据 Book Expo America 的统计,大约有60%的电子书在购买之后,从来没有在任何设备上被打开过……

古今中外,稳定且高效的阅读者都是极少数人群,我们需要不断迭代自己往这个目标迈进。我有个改善的小方法——一次性不要买太多书,最好就不超过三本。所有新入手的书都必须放在手边,书随人走,直到读完才把它放到书架里。这个方法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读完三本书原来需要那么多精力,于是你就逐渐不敢高估自己而乱买书了,亲测有效。

4.看目录回忆原文。读完一本书,在把它放入书架前,先翻开目录,根据目录逐条回忆书本的大致内容和精要,如果哪一条目录无法回忆起来,就翻开书重读那一章。用这种方法,任何不扎实的阅读都无所遁形,你再也没法用「这部分不太感兴趣,先略过去吧」这种理由让自己囫囵吞书,否则回头检阅时又得重看一遍,浪费的还是自己的时间。这方法也适用于温习旧书,只需翻开目录顺下去回忆,就能知道自己该重读书里的哪些部分了。

5.读过的内容,一有机会就去分享给别人。当自己尝试对别人复述看过的内容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到底记住了多少,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不必要很长很啰嗦,因为在别人眼里会有「好为人师」的嫌疑,我们的目的是帮助自己检验阅读的成果,而不是表现自己。所以只需要在适当的节点,补充一两句,视对方的反应而选择继续补充或是就此打住。只要是说出来过的内容,这也算是一种输出,它会激励你再找机会去重新阅读并争取在下一次说得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我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