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路口
小时候观看建国50周年大庆的时候,我就十分激动,心想着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会再阅兵。我问妈妈,明年会阅兵吗?妈妈说,不会总阅兵呀。我又问,那60周年的时候会阅兵吗?妈妈说,可能吧。
于是我想着十年是多长的时间,十年中会经历什么,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已经长大了,我陪伴着共和国走过这十年的发展之路。共和国见证我的成长,我也亲眼见证中国的富强。今天我就站在庆祝大会现场,站在气势滂沱的天安门广场上与20万人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以上文字取自2009年10月《参加国庆庆典感受》。如今建国70周年庆典结束,又是一个十年弹指一挥间。人生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间的体悟是远超上一个十年的。这十年间国家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我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答案。
不知下一个十年我们又会在哪里,和谁在一起,过着怎样的生活。只是,今天,我想借机讲述十年前庆典不为人知的点滴往事。
最后一刻
北京市的部分中学生是作为广场上的翻花组字背景参与到白天的阅兵式中的。
除在学校操场排练,我们经历过多次合练、彩排、预演。我们曾在良乡机场的雨中浸泡,曾在凌晨出发迎着朝霞集结,也曾在天安门广场席地晚餐后通宵。我们见过灯火通明中飞上夜空的气球,见过返家心切的万羽白鸽,还吸过不少战车尾气。没有一次不是聚精会神参与。
但是到了十月一日,在灿烂的阳光下,我低着头,不用翻花,人却忽然犯起困来。战机又呼啸过头顶,脑海中不停回响的那些乐曲还是既定的节奏,只是城楼上说话的声音变了。似乎一切都像往常一样。
上午活动的最后环节,《歌唱祖国》奏响,全场再一次按计划合唱。哪个学生此刻也不会意识到,唯一不在计划中却最难忘的场面即将发生。
城楼上宣布庆典结束,大家本应继续唱歌。可一瞬间,沸腾的学生们挥起手,跳跃着,抑制不住的将帽子扔上天空,甚至据说有人把装满垃圾的垃圾袋也扔上了天。城楼前,国旗下,红、橙、黄、绿、蓝的帽子在湛蓝的天空中纷飞,像极了绚烂的青春。
当天的大风十分助兴,帽子跨过一排排的人群,飞到很高很远的地方,但也意味着扔出去的注定这辈子再也找不到。我不想丢掉自己富有纪念意义的帽子,就算能再随便捡一个。
忽然前排吹来一顶帽子,我一伸手便接住。就在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场景,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瞬间,站在后排的校花出乎意料的对我说了第一句话。
她说,“给我!”
我们此前经历并无交集,可初见时,就有种上辈子见过一般的熟悉感。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天她洋溢着笑容从人群中伸出手。还没反应过来的那个我,把帽子递过去,什么也没说,只是看着她兴奋的跳起来,一展高冷学霸平日难见的活泼,径直把帽子高高抛上天。帽子便随风不知飞去哪里。
庆典结束了。
美中不足
时至今日,是时候道出当年庆典的一个缺憾之处了。
整个背景翻花的中学生队伍,从单校练习到多校练习,到全区合练,到北京市整体彩排,一直在让学生们重复熟悉这些简单流程,通过视频、照片监控复盘,尽力做到整齐划一,减少失误。
正式演出结束后,我终于看到电视上的现场转播,感觉整齐度不如预期,比演练时效果差,其实心中也早有预感。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工背景翻花方阵中,每位翻花学生手中有两个可通过机械运动改变颜色的塑料花球(共5色),分别放在两个可伸缩杆上。从斜前方的观礼台、摄像机位观察时,只会看到其中一个拉伸到高位的杆上的花色。由此构成广场背景的每一个像素点。按计划人工控制每个像素点的颜色,即可使整个背景显示出一个个“又红又专”的口号文字。
乱入插播:还有麦穗(显然是配合《在希望的田野上》使用)、桃花等其它道具,以及巨幅喷绘《江山如此多娇》在后来拉过整个广场,这属于课外知识,本文不论,感兴趣的同学自行查阅。
另外,本人是不会去做翻花这种干活滴,咱是被选出来站在国旗道旁的礼仪队,等他们翻花时我们就坐在队伍中间帮看看灯,喊喊“换”(难怪你会犯困),哈哈哈哈~
像素点的控制计划,就是每个翻花学生手中的专属指示卡,上面有个人在全方阵中的坐标,以及该坐标按序排列的花色。只要在得到信号指示时迅速操作装置,变为下一个序号的花色即可。
在早期练习时,这个信号就是老师通过大喇叭喊一个“换”字。到了广场上,则是信号灯。广场的每个路灯杆上挂有高低位两个信号灯组,互为备份,正常情况下优先看高位的(记不清了,也有可能是低位的),其失效时看另一个。每个信号灯组由两个灯构成,一个提示“预备”,一个指示“换”下一序号花色。
当大家已熟悉这全套流程,最后时刻,领导们超强的控制欲和风险管理意识出来作祟,为部分老师带上对讲耳机,再加一道语音指示的保障。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天老师们通过耳机收到的指示,总是比信号灯变化早,而对讲机有限,只有部分老师分区控制学生,会有听不清老师喊话的区域。这不可避免的造成全方阵数万操作者的犹豫、迟疑,反应速度不一致。
虽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只是变换瞬间不够流畅,但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作为一个从夏至秋全程参与者,我难免心中遗憾。
庆典结束后,耳机中又传来声音,老师们低下头按紧耳机和另一侧空着的耳洞,努力在身旁呼啸着的大风和呐喊跳跃着的人群中听清。那是指挥部最后一句问候:“演出非常成功,谢谢大家!”
是的,既然任务已完成,大多数人都不会再苛求什么。
悠长假日
对那年的你我来说,暑假不能肆意挥霍,并等到临开学狂赶作业,简直像过了一个假的暑假。
所以开始时孩子们难免有不悦,大家的抗拒是慢慢才化解的。请想象这样一个假期,同学们几乎还能天天见面,居然在深夜灯火通明的天安门广场野餐,甚至在9月开学后不时的不用上课。相信我,你总会感兴趣起来。
整个暑假,各班都会由班内同学轮流写班日志,记录大家每天的训练日常。各班日志会摆出来公示供大家翻阅,对比评选。学校还会向同学们征稿“训练报道”,尽力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其中,记录这个命中注定的不凡假日。
不得不提的还有负责我校演练的副校长,平时接触不多,这个夏天让大家认识了他的朴实与幽默。比如,超大型会场上厕所困难,他向我们传达“宁渴勿憋”的精神,于是我们在广场上喝水从来只抿一口。比如,说男生的白裤子比较透,提醒大家要穿浅色内裤。这些都是在年级大会上直言不讳。
对了,对了,你们无法想象我曾去集结一路上吐过三次。9月6日夜间我们从学校出发,统一乘专属公交车前往天安门,赶上晚高峰,堵在二环上。这“一起一停”对晕车的我最为致命。最为尴尬的是医务室老师就在我们车上,坐在对面,吐完再给我药,已来不及阻止后续的连吐了。
那时有经验的老师们口中,此般假日上次出现,还是在1999年。如今又是十年白驹过隙,社会风气,人们的思想认识已大不同,70周年庆典乃至以后,显然不会再有如此“迂腐”、“过气”的人海工程。
今日再回想,许多故事的细节虽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但不影响那个悠长假日在我们的记忆中璀璨夺目。
岁月风声
有位知乎的大V朋友周宓,今年夏天写了句我很喜欢的话:
记忆像一杯甜水,每回忆一次,喝一口,再兑点水,越来越淡。
人为什么爱回忆过去呢?
因为,过去的快乐,可以鼓励人面对现实的凛冽。也是因为,当下的精彩不再与你有关。
如今坐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我们,可以怎么舒服怎么坐着,可以评头论足,可以边吃东西边在几个微信群里同时聊天,甚至可以随便去厕所。
我心中却在想着如今校园变成哪些孩子的天下,换谁在没有年龄的梦中翻滚,同时不得不接受自己青春已去大半的事实。那些缥缈与梦幻,那些肆意与不羁,都在人生中渐渐褪去。
又是秋天,一个平淡的早晨,我停下早会后去休息室的脚步,以免闪念间的灵感溜走,迅速在手机上写下这句话:
当你需要忘记的东西比需要记住的多时,就真长大了。
它似乎应有个对称的后半句,诸如“什么什么,就变老了”之类的。也许下半生哪一个平淡的傍晚,它会从我脑海中蹦出来,再补充完整。
这个十年,我们走过很多路,遇见许多人,写下不少字,最后还是难免回到内心的原点。下个十年,如何与生活达成和解,将是我们重要的人生课题... ...
你听!
你听到吗?
是岁月的风刮过耳畔的声音。
朋友们,2020年新年快乐。
拓展阅读
和菜头:《十一那晚,我站在窗前看烟花》
个人观察的角度带来文学,集体叙述的角度制造历史。这种个人观察带来了另外一种共鸣,在历史中不会记载的个人感受---眺望某个远方,看到世界的一角。
吃喝玩乐在北京:《作为北京孩子太太太太太骄傲了!》
2009年的很多事都想不起来了,但这段记忆却深深印在了脑海里。时光荏苒,你们还好吗?
* 首图除外,文中其它图片非本人拍摄,为学校老师和负责记录的同学拍摄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