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08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爱你不容易

论语新视界08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爱你不容易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一天,子贡和孔子交流思想。子贡说:“先生啊,我觉得有些事情吧,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孔子看了一眼子贡,说:“赐呀,这个你做起来可能很难,你还做不到。”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5·12)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不就是我们熟悉的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

也可以这样说。

论语新视界08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爱你不容易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孔子一生一以贯之的思想,便是忠恕之道。在《论语·里仁》第十五章里,孔子曾在上课时对曾参说:“参啊!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说:“是。”孔子出去上厕所了,同学们就问曾参:“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参说:“没什么。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曾参总结为“忠恕”。

那么,忠恕是什么意思呢?

曾参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说过。

孔子讲的“忠”,一般认为是孔子在《论语·雍也》第三十章里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6·30)

一次,子贡跟孔子聊天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简直是圣了!就连尧、舜尚且害怕难以做到呢。仁者啊,就是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要他人有所成就;自己想要通达,也要他人能够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论语新视界08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爱你不容易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又有一次,子贡请教孔子:“先生啊,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有啊,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15·24)

子贡心里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以前说过的话吗?为什么先生过去说我做不到,现在又让我做呢?

其实,这两句还是有区别的。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强调的是以“我”为中心,即首先是我所不想别人强加给我那些不合理的,然后是我也同样的不想强加给别人;也就是我受到了妨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去妨害别人,强加给别人。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以他人为中心,只要我自己发现不想要的,便不要再施加给别人。

后来的儒家学者对忠恕之道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

《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强调“忠恕”本是统一的,而“恕”亦可包含“忠”,若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仅可以谓之“恕”,而且亦可谓之“忠恕”。

《大学》在阐述“君子有絜矩之道”时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显然,“絜矩之道”也就是“忠恕”之道,其所谓“所恶于”上、下、前、后等等,就是“己所不欲”,所谓“毋以使下”等等,就是“勿施于人”。

《左传·隐公十一年》曾记载说: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

“忠恕之道”是实现仁道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儒家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重要准则。但是,这又是一条很难长期坚持的准则,或者说有时可能会做到,但长期做可能就难了,所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因此,如果把孔子和子贡前后两次的话连在一起,便形成了一段很好的理论对话,也更好理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别老想着自己,也要多为他人想想。有些事,你现在可能做不到,但可以毕生求之。这才是真正的仁道。

论语新视界08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爱你不容易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后来,仲弓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也教给他,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12·2)

需要注意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提出,都是在子贡向孔子请教的过程中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讲,子贡对此作了重要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新视界08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