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你怕了吗?

招魂,你怕了吗?_第1张图片

假如我们精力不竭,爱便绵延不绝

《三国演义》TV第46集里,我们曾见过这样一个场面:周瑜弥留交代遗言,恨叹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后撒手而去,家仆登上屋顶,用周瑜的衣物向着北方呼喊“督督归来”,为其招魂。

招魂,你怕了吗?_第2张图片

(来自视频截屏)

这个仪式,叫做“复”。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逝者招魂,招唤逝者的灵魂回复到身体。“复”之后未醒再办理丧事。

需要招魂的,不止有死魂,生魂同样可招。举个栗子——招逝者之魂,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一》:“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招生者之魂,有《楚辞·招魂》,朱熹注:“古人招魂之礼,不专施於逝者。公诗如‘剪纸招我魂’,‘老魂招不得’,‘南方实有未招魂’。

可见,古时候人们相信魂是可以“归”的。魂虽然可以“归”,却不能自己“归”,所以需要“招”。

闻名中外的长沙马王堆墓(西汉),曾出土彩绘帛画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考古名。由此,我们得以了解我国汉代及汉代以前贵族的丧葬制度,了解“复”这一古老又具有美好意义的仪式。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下同)

这幅图出土时,覆盖在墓主辛追老妇人的内棺之上。据该墓出土的遣册(古人在丧葬活动中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查证,这幅帛画称为“非衣”。“非”即“飞”,汉代人认为人死后,如果灵魂能飞上天去,就可以成仙。

ps:古人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

史料载,周代时就有这种仪式。人去世后,其亲属要手拿逝者的衣服从前方升屋去招魂,以期逝者的魂魄返回于衣。(参考前文《三国演义》周瑜的葬礼)

那么接下来呢?

(划重点)

需要从屋的后面下来,把衣服覆在逝者的身上。

那么大概在战国时期,这种招魂衣演变为帛缕制成的幡物。我们可称其为旌幡、铭旌。这些幡物上面画有墓主人的形象,以便游魂识别。

当时使用非衣,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招魂安息”,一是“引魂升天”。停灵家中时,将其竖于柩前,用以招魂归来。出葬时,则由专人举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抵达墓地后将非衣盖在棺木上。

这幅闻名中外的帛画全长2米许,作“T”字形,帛画绘有日月同辉,天神居于正中,龙、虎、鸟、鱼等各种生物与人同在,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宏大宇宙观。我们就从帛画下方开始欣赏——

人间是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托举白色平台,象征大地。而平台之下,便是水府(黄泉),由巨人脚踏鲸鲵,胯下围蛇。展现出水府的阴暗昏沉感。

白色平台之上便是人间。人间由玉璧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展现为对墓主人的祭祀,有祭祀场景,有天官引路。

人间上层,展现为墓主人升天。墓主人(辛追老妇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

天界,位于帛画最上端宽阔的位置。右上角有红日、金乌,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左上角有新月、蟾蜍和玉兔,月下有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间端坐着人首蛇身的天帝,由红色长尾环于自身。天门有门吏守卫。另有神龙、神鸟、异兽相衬,凸显天界神圣胃威严。

这幅帛画通过天界、人间、地府三个空间,全方位展示了墓主人“由生入死”的过程。生动表达了古人对死后未知世界的想象,对生命的认知。反映了古人祈求灵魂不死、肉体不灭、羽化登仙的神仙信仰。全幅图以天上与人间的统一,以生命与死亡的统一,让死亡这一自然现实通过想象变成了可以实现的永生理想。这样的重死厚葬的死亡文化,体现了汉初人们热爱生活、看重生命的生命美学理念。

招魂,你怕了吗?_第3张图片

现如今,人们生病去世以医院诊断证明作为死亡的宣判,便立即为逝者净身更衣,已然摒弃了“复”这一充满古代朴素追求长生的仪式。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思想开放,对于生死有了不同的理解与追求。

招魂,你怕了吗?_第4张图片

↓↓长按关注↓↓

殡葬公开课

您身边的殡葬百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招魂,你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