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故纳万境——李少白老师镜头下的伊利尼勒军马场

空故纳万境——李少白老师镜头下的伊利尼勒军马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幽幽的冷蓝调里,清晨的太阳,朦胧未醒。高高的地平线,更显雪野的空旷。黑矮的灌木,依偎在一起取暖。拍摄者既强化了空间的纵深视域,又扩展了空间的横向趋势,由此形成超越固定视点的视像。

整幅画面,空寂静谧,留白透溢出“空”的禅意。在这里,美是清澈见底的照射,“境”的意涵超过了“景”,“境”的生成既缘由于眼前的风景,更缘由于拍摄者置身其中的自我。

这张照片,正是欧阳修说的“萧澹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的类型,只因这是一种拍摄者“得意忘形”的意境。在这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最终直至生命的本原;在这里,空间与时间皆混沌,人、自然与艺术相生相融。

中国人讲的“空”,不同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意蕴上的“空无”的。李白在游三祖寺后,作《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锦蒙乌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往何所。”“空”不是没有,是心中没有任何的执着。中国人讲的“空”,实质是一个充满生命情感的丰富世界。“空”的感觉,随意念而生,象是在虚幻的感觉空间,沉浮着不清不明的意念,随意而来,随意而去。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东坡的《送参寥师》既道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艺术在意境追求上的转折。正如这张照片所体现的,“心静”才能体悟自然的“群动”,“心空”才能化自然“万境”入我,成就艺术佳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故纳万境——李少白老师镜头下的伊利尼勒军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