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冠县小戏唱向全国大舞台

16.冠县小戏唱向全国大舞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国家百戏盛典,八方齐聚昆山。冠县小戏蛤蟆嗡连演两场,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全国唯一刚刚重新恢复的地方小剧种,何以登上全国大舞台并且引起观众的痴迷?一直推动蛤蟆嗡剧种恢复的冠县文化界以及《武训推磨》主要演员、编剧、乐队等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谈恢复

起起落落立起了蛤蟆嗡

谈起冠县地方老戏蛤蟆嗡,恢复蛤蟆嗡剧种的发起人之一、原聊城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编剧郭银慧表示,蛤蟆嗡主要伴奏乐器多是民间就地取材,将椿树根掏空制成琴筒,蒙以桐木薄板,上配30多厘米长的琴担和两根丝弦及马尾弓。椿树根木质松软,发出声来浑厚悦耳,嗡声嗡气,似蛤蟆叫,所以起名蛤蟆嗡。蛤蟆嗡唱腔宛转悠扬,唱词使用大量本地方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地方色彩。

董凤成表示,蛤蟆嗡戏源于河北省武安县一带的“武安落腔”。落腔艺人曾因家乡遭灾讨饭来到冠县桑阿镇一带,后来落腔流传于冠县的桑阿镇、贾镇、梁堂、白集一带。1958年,冠县桑阿镇文化站站长邱东山写了一个蛤蟆嗡小戏《故事出在棉鞋里》。1962年,遭遇三年自然灾害,蛤蟆嗡剧团解散。2008年,蛤蟆嗡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冠县文化馆组织任金光、徐士瑞创作蛤蟆嗡系列短剧《武训》5部,董凤岗、梁云超作曲及唱腔设计,韩香芝、韩华锋主演,邀请邱东山指导排练3部,再次把蛤蟆嗡推上舞台并在山东电视台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栏目大赛中获奖。不久,蛤蟆嗡再次沉寂。2015年3月,郭银慧创作了小戏剧本《三起轿》。为拯救濒危稀有剧种,冠县遂决定将《三起轿》用蛤蟆嗡排演。2015年11月,郭银慧、徐士瑞、任金光创作完成了《武训舍情》剧本。2016年3月10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冠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蛤蟆嗡《武训舍情》立到舞台上。至此,《武训舍情》将蛤蟆嗡剧种立得玉树临风。

“原来的蛤蟆嗡都是师傅口传心授,而董凤岗和梁云超是第一个将蛤蟆嗡入谱落到纸面上的人。这对蛤蟆嗡的恢复和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郭银慧说。

谈创作

《武训推磨》构思较巧

谈及《武训推磨》的创作,耄耋之年的徐士瑞似乎有很多话要讲。他说,他与武训是仅隔几里地的同乡,是听着武训的故事长大的,内心对武训乞讨兴学的精神非常佩服。从事文艺创作后,内心总感觉,写不出武训的精神来,对不起冠县人民和冠县这方热土。武训名誉得到恢复后,他和任金光跑了几十里地,顶风冒雪了解武训的事迹。在冠县文化馆支持下,任金光创作了5部蛤蟆嗡系列短剧《武训立志》《武训行乞》《武训祭母》《武训推磨》《武训功成》。2006年前,写出了《武训推磨》。

徐士瑞说,《武训推磨》语言的地方性特色鲜明。比如“啥,不给钱?”“都不”等等,当时流行的顺口溜:冠县的“啥”,堂邑的“么”,城里的老婆不干活,就是说的冠县方言的特点。

郭银慧说,《武训推磨》构思比较巧,人物比较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武训的行乞歌贯穿于推磨的整个过程中:不用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垫磨道!推磨来,兴建义学的武七推磨来了。这些都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构思巧就巧在戏剧讲究一种动作,推磨能载歌载舞舞起来,这种历史的真实性与舞台的巧妙结合塑造了武训这一典型人物。同时,又具有矛盾性:为了办义学的目标,拒绝了小寡妇的爱情。

谈演出

现场的冠县方言引共鸣

蛤蟆嗡《武训推磨》两个主演分别是扮演武训的韩华锋和扮演郎二嫂的韩香芝,两位演员以及乐队的精妙配合让演出高潮迭起。“啥,不给钱……不给钱我就撮你的面子”等冠县方言从武训和郎二嫂的嘴里唱出来后,唱腔婉转悠扬,引得在场的观众欢声雷动,掌声此起彼伏。“也许当地的观众能听懂冠县方言,现场掌声经久不息。”韩香芝感慨地说。

董凤成说,蛤蟆嗡《武训推磨》是唯一带10个人乐队的演出团体。剧团一上场,冠县独特的嗡胡等乐器现场伴奏、曲谱也让现场观众耳目一新,现场氛围异常热烈。

冠县文广新局局长相春贵表示,蛤蟆嗡是冠县的地方戏曲,武训是冠县历史上独有的平民教育家。蛤蟆嗡作为地方戏恢复、传承中,冠县非常重视,做得最好的一点是,将蛤蟆嗡与武训结合在了一起,这是很好的创新。此次到昆山演出,标志着冠县地方小戏正式走向了国家大舞台,相信演职人员会对蛤蟆嗡剧做进一步完善,让这一地方戏根深叶茂。

蛤蟆嗡《武训推磨》2008年参加了山东电视台组织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地方文艺大赛,获得小戏最高分,被评为最佳演出奖,2011年获得《山东省地方戏曲大赛》铜奖,近年来到各乡镇以及周边省、县演出100余场次,所演之处大受欢迎。

文/图 记者 陈金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16.冠县小戏唱向全国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