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径非“捷”,大道才“真”

我们不妨把问题转化一下:

 在某雅的数学考试中,常常会出现有些题做不出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学霸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了七七四十九分钟,八八六十四张草稿纸,九九八十一条公式,终于严谨证明出了问题;而我,凭着“三长一短选最短,啥都不会就蒙B”和特殊值代数,成功的蒙出了正确答案并拿到了分。

瞧,问题是何其相似啊。我与那个企业,都完美的解决了问题,哪怕过程显得有这么一点的“不正当”,却也说不上是什么不对。相比之下,那些死板的学霸们和木讷的大型企业,显得愚蠢而不知变通。

事实如此吗?

 很久之前的学霸的确是这么考试的。遇到不会的题就死磕,卡在一道题上迟迟不得答案。他们所追求的“严谨的证明”,却在应试教育和分数两巨头下显得这么无力。后来选择题的快捷办法慢慢广为人知,他们也学会了选择题的套路。看起来,我们赢了。

可学霸之所以为学霸,我之所以为学渣,根本的区别在于,考完试之后我只会巴巴的等讲评课,讲评课听得懂就好听不懂就算;而学霸仍会倾尽全力去证明那个答案。而我,我缺了那个自主思考的环节和不做完不罢休的态度,下一次我依然只能靠蒙题的时候,学霸就有了代值和证明两种途径了。我自以为那是一条捷径,不料其实,最终还是要把学霸那“死板”的路再走一遍。我所沾沾自喜的“捷径”,通往的不过是懒惰和侥幸的深渊。

所以,下一次当装的是轻货物,会跟着空箱子一起被吹走的时候;下一次当不是装箱子,而是配零件的时候,那些用电风扇的企业,便仍是需要把大型企业走过的路再走一遍。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大型企业之所以为大型企业,在于它们能够看得更本质和更长远,他们明白治标不治本总不是良策。而他们身为大型企业,实质上也拥有着去研发的精力和资本。也许,小企业在这么几个月可以靠着那台电风扇暂时地解决问题,短期来看,也许不错。可问题既然暴露出来,就决不应怀着“糊弄过去就算了”的想法。“巧”可取,正道也仍需踏踏实实从头到尾地走一遍。

很多年前的机器人也是处于这样的境地。单单为了一个算数,冯.诺依曼造出了比房间还大的庞然大物——最初的原始计算机。大众都是很不看好的:我还不如找个人拿笔算。时至今日,我想没有人会嘲笑那个固执钻研的他。

毕竟再不被人看好的,再“没有希望”的“无用”的,都须得有人去做,去开始,才能成功。

大型企业不仅仅是有能力去做这个科研。事实上,他们也有责任去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是靠这样的企业一步步探索而得。如果所有企业都拿个大风扇草草了事,那么社会必然无创新之风、必然无探索之气,着眼于当下而没有远见的思想必然广为传扬。诚然,谁不知研发这样一个系统贵得多?但如果没有人研发、没有人在意,用着其他方法苟且了事,我国的科技水平必然得不到提升。问题终会暴露。

就好像前段时间美国制裁中兴,“缺芯”之痛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疼。从美国进口的确可以弥补一时,从利益上来讲也合乎情理。但试问:这样的下场的确是它想要的吗?我国所有落后的技术,是不是仍需一步一步把美国的老路再走一遍。

所幸,我国已意识到,并在奋力追赶。追赶的过程很难,但须得有人去走。因此,研发这个技术便不仅仅是一个长远或是急功近利的问题了,更是身为一个中国梦途中的大型企业的自觉和担当。而那些小型企业,也绝不能像我一样等着“讲评课”,怀揣着得过且过的心理。

捷径非“捷”,大道才“真”。


今天的我

仍是摸鱼》》》^  。^》

你可能感兴趣的:(捷径非“捷”,大道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