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构筑知识体系的flag

写在2019年的开头。

昨晚很晚才睡,没有刷抖音也没有逛网易云音乐,脑子里一直在想一件事:怎样构筑我的知识体系

这是一个关于构筑知识体系的flag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知不觉就到了这么个阶段,代码风格、效率、设计都OK,算是自发做到了编码规范与良好设计,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新员工部门培训会要我去讲两堂课,一个是TL制度,一个是MAC软件架构。团队内我也经常会讲一些软件技术,比如设计模式、存储器的层次结构、软件设计等等。

如果分享过知识,你会发现,你能讲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内化过的,这个主题相关的东西,在脑子里形成了一套体系,这样在分享的时候才能向各个方向发散。

在网易蜗牛上经常看到有人一年能看上百本书,一开始我很震惊,后来我发起了一些共读,比如《乡土中国》,我发现不同人有不同的阅读模式。解释一下,共读就是五个人可以一起在这本书上划线、做笔记等等,你会发现两类人,一类像读教科书一样深刻解读,一类就是不停划线。对于前者,我猜想可能是大学生在做课下阅读,对于后者,可能就是那种一年上百本的阅读狂魔吧。

我们的知识基本都是听来的,不存在谁天生就在某个领域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那些高手是怎么拥有完备知识体系的呢?我认为是思考的深度问题,不人云亦云,对每个点都能结合自身或者前文作者的推论进行自己的思考。对知识渴求广度的阶段,总追求干货,后来慢慢发现干货的体系属于作者不属于阅读者,此时就想了解干货背后的逻辑。思考的深度是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总结”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总结不是摘抄,是对思考的记录,所以我把又拿了回来。

促使我思考知识体系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工作上要承担更重要的角色。以前面对的是万行代码的设计,以及整个产品代码和局部设计层面的编码规则的制订和质量守护,现在要进行组件部署和拆分的决策、DSL的推广、统一结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别人讲解,需要推动,需要描述清楚收益和风险,目前的知识体系就像一个漏风的屋子,经不起狂风的考验,所以把漏风口补上变得非常重要。

除了知识体系化,最近还关注深度工作。任务爆炸的阶段,渐渐分不清优先级,看不清重要和紧急的工作。前两天受不了被别人催促的工作日常,终于列了一个清单,排了优先级,接下来就戴起耳机或者高效沟通。

立个flag,看看2019年能写几个1000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是一个关于构筑知识体系的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