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建立湘军,55岁筹办江南制造总局,61岁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家族在他的影响下10代出了200个人才,遍及艺术界、教育界等各个领域。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他就是晚清最后一个圣人曾国藩。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年时的曾国藩,资质、智商、情商都不如别人。7次科考才上榜,学习之路异常艰辛,但资质愚钝的他却在人生之路上完成了翻身逆袭,成为“千古第一完人”。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1尚拙
湖南乡下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小笑话。
说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
小偷打盹都打了两回了,可曾国藩还是没背会《岳阳楼记》。小偷气急败坏,从房梁上跳下来破口大骂:“就这个样子还读什么书?”说罢小偷背了一遍《岳阳楼记》,然后扬长而去。
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不过我们从这里发现了两件事:
一个是曾国藩确实是太笨了,第二件事是虽然他笨,但是他很用功。
曾国藩小时候是这样学习的:
不懂上一句,就不学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另一本书。不完成今日的学习任务,就不睡觉。当然这跟他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有关:曾国藩的记忆力很差,所以他的父亲从早到晚教导不停 ,一定要他学会了才罢休。
那么作为一个笨人,下笨功夫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他曾说过“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相比于我们现在看看这本书,干干那件事,花费一天却日无精进。曾国藩这种学习方式虽然笨拙,但是却培养出了他超乎常人的吃苦、勤奋的精神,和扎实的知识基础。
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却考得顺利,就是因为他基础打得牢。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因此对待学习,我们也要向曾国藩的“笨方法”学习——打牢基础,不要投机取巧。
既然天性钝拙,索性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
他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
这种“笨拙”的方式正如“重剑无锋”,表面上看起来迟钝,实际上锋利。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
“尚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2自省
年轻时的曾国藩有很多性格上的缺点——一是脾气暴躁,静不下来;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三是虚伪,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做圣人的目标。志向很高远,怎么做呢?
唐鉴和倭仁让曾国藩用记日记的方法来反省自己。
第一是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恭楷来写。
第二就是“研几”,就是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不光是要反思自己一天的每个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他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事记述了一遍后,想起圣人说改过要从速,他立马放下笔找郑小珊赔罪,二人尽释前嫌;对于自己最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高度警惕——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真心实意人家才会拿自己当回事。
“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切戒切戒!”
所以每次聊天后,他都要在日记中写下聊了哪些内容,一犯虚伪之病就痛责自己,决不轻轻放过。
不过圣人的标准真是太超绝了,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很难坚持下来。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呢?
曾国藩的日记,跟我们今天写微博很像。一条微博是140个字,曾国藩的日记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而且关键是写完之后,他会每隔一段时间送给朋友们传阅,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评论。
比如曾国藩有一次曾在日记中说:
“申正,赴何子贞饮约。座间太随和,绝无严肃之意。酒后,观人围棋,几欲攘臂代谋,屡惩屡忘,直不是人!”
曾国藩很形象的记述了自己没有变成“观棋不语”的真君子。边上有倭仁的批语:
“我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
曾国藩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
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
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曾国藩把日记给朋友们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
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3有恒
曾国藩通过记日记来反省自己,第一项成就是戒掉了烟。本以为改造之路一帆风顺,但是后来他发现其他毛病一点都不好改——其他毛病不像烟具,不碰便可戒掉。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一时半会根本改不掉。
因此在修身的阶段中,重要的不是猛,而是韧。一个人会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失败倒退,但是不能放弃——这就是有恒。
他给几位弟弟的信中是这样说的: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我们可以看看他60岁的日记: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他批评自己这一段时间有点散漫不够振作,很多文件没有及时批复清理。做官已经做到了极品,但是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也没什么可取之处,一想起来就非常惭愧。
六十岁功成名就的曾国藩,仍然用记日记来反省自责,和他三十岁那一年一模一样,这就叫做“几十年如一日”。他用30天戒掉了烟,用30年来戒其他更难戒的毛病。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想想,曾国藩从笨小子逆袭成为一代圣人,并非是他某天“幡然醒悟,超脱成仙”。他不是个圣人,他是个接地气的普通人,他身上的缺点和毛病跟我们一样多,他的智力甚至比我们普通人还要低。
但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是可以逆袭成功的。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尚拙、自省、有恒,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