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my的介绍

开智群的伙伴:

我叫刘屈艳扬,但因为名字长了一点,从小周围人多习惯叫我名字的缩写或昵称以拉近距离。一个昵称背后是一类关系和某部分的自我。开智群里的Tammy是我。

我的生物和社会特征都比较随大流,包括且不限于性取向,血型体征,家庭结构,社会背景。

N26°53′48.48″ E112°34′0.32″/1987/08/0/1//52/163/72/130/1.5 1.2//421//040203/11...

以上数据在中国应该可以黏贴复制出成百上千个“我”吧,在这方面being anomynous,让我有种群的归属感,挺好的。

如果一定需要标签翻译一下的话,主要标签是:弗兰人/单身女/心理学/大洋龟/大公司/运营喵

但是,就因为名字比别人长了那么一点儿,我从小对差异会更敏感一点。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这个问题影响了我的感情、求学、谋生、审美上的各种选择和实践,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为对抗平庸,只为稍微活得有意思点儿。

我有一些忘年交朋友,50岁,60岁,70岁,他们对生活的热情超过了许多我身边的8090后,保持着对自然的赞美,孩童般的善良天真,和与衰老竞争的顽强毅力。这也让我体内感知时间的那根弦绷得紧一点。从终点反观过程,希望自己在未来三十年能做点事情,让更多人可以更优雅地老去。这应该是支撑我现阶段生活状态的主要理由。

和开智的相遇一点也不浪漫。曾经也是别人眼中的科学主义文艺青年,某日聊到脑科学,被安利了一个公众号,安人心智。这就是我与开智简短直接的第一次。进而发现阳志平老师的心智工具箱,印象深刻的是xx问系列,然后开始慢慢关注开智的动向。加入开智部落和python学习班,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多涉猎一点工作范围之外、兴趣之外的内容,并尽量从寻求知识的本源少偷懒,有意识地输出。为什么是有意识的输出?举个例子,虽然我业余也喜欢用文字表达所想所思,但我的写依赖心情灵感状态,这让我曾不经意地产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但阳老师强调的有意识地输出,最大化的输出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写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偷懒,同理及其他。能发现这样一个积极上进的社群是挺幸运的事。

期待跟各位的相聚。

你可能感兴趣的:(Tammy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