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例会上时不时地躺着中枪,成为背锅的对象;
录用决策谈不拢,没有发言权甚至直接被无视,变成空气;
新员工留存率无法提升,陷在坑里转不出去;
招聘指标完不成,KPI得分动不动被拿来开涮;
……
招聘师心里无法消除的痛,如夏日阳光下的影子,紧随不去。躲进阴影里,让自己看不到这些影子,还是转个方向对着阳光?
答案,肯定是后者,但却好像做不到……不,做得到,只是我们要先了解招聘到底招什么,聘什么。
①
—招聘的困境旋涡—
陷入招聘困境旋涡的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没真正明白,在招聘模块里,到底招什么,聘什么。
招聘,99.99%的人都知道是招人。没错,就是招人!招人!招人!但是招人分两面,不是单方面的事务。
“招”和“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人头/兰花,一面是数字。两面虽然同时附着在一枚硬币上,但是着眼点和展现形式都不一样。
招聘,招的是应征者的素质,聘的是应征者的行为和绩效成果。
两者有因果上的关系,但有差别,甚至可以说差别很大:素质和绩效成果之间隔着一条鸿沟——行为是否有效,行为与环境是否匹配等。
什么意思?
招聘师进行招聘面试时,关注的是应征者的素质,关注的是应征者的内驱力、个性、自我概念/价值观和知识技能,因为这四者决定应征者的行为方式。一旦确定这四者,即可确定应征者在特定情景下的行为方式。
用人部门在招聘面试过程中,看的是应征者的绩效能力,考察的是应征者是否掌握业务方法,能否讲得出实务关键节点的知识、流程等。一旦确定应征者了解这些,便在潜意识里认定该应征者适合。
在这样的实务具相里,招聘师和用人部门考虑的点都对,但都不全面,陷入经验主义的死胡同了,并由此带来“卷首”提到的困境。
②
—关于素质与行为—
招聘师认为行为由驱动力、个性、自我概念/价值观和知识技能等决定,对,但不够全面。
因为行为除了受该四项素质的影响,还受心态的影响。而心态,除了受个人特质的影响,还受工作环境的影响。而且工作环境对心态的影响更直接,且其影响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优秀的特质+匹配的工作环境=出色的绩效成果;反之则=低效或灾难,逻辑见下图:
比如,公司录用了一个人格为ENTJ型的985本科生。有幸招到这么一个诚实理性,意志坚强,坦率直言,具有全球性创造眼光等特质的高功能ENTJ人,本是非常开心的事,心里美滋滋地期盼着该人员产出120分的绩效。
未曾想,该人员的上司是个学历只有中专水平的低功能ENFJ型人,ENFJ人超强的占有欲,在低功能的支配下演化出极度不自信的心性,逐渐对高功能的ENTJ人处处设限,乃至扔小鞋……
如此这般,矛盾来了。越是高功能的ENTJ人,越是不可遏制地需要展现自己的能力;而越是低功能的ENFJ人,越是缺乏自信,需要以支配、压制下属来抚慰内心的不安。两者的矛盾一发不可收拾,共同构建了一个气氛萧肃、沉闷的工作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要么ENTJ人爆发,甩锅走人;要么ENTJ人极力压抑自己,限制自己的“出格”行为,同时也限制自己的绩效能力。两种结果,最终都无法带来预期的绩效成果。
此时,假如该高功能ENTJ人,遇到的是一个高功能的INFP型上司,则变成了孙悟空遇上唐僧,妥妥的最佳拍档,一路斩妖降魔无限高效,无限美好。
只关注应征者的素质,而忽略拟招聘岗位的工作环境是否匹配,是许多招聘师在招聘实务中常走入的第一个误区,而该误区将直接导致入职人员留存率低的结果,招聘师无法完成任务,实现岗位的价值……
PS:第二个误区是不懂业务(不懂业务则无法与用人部门进行高价值的交涉,想实现招聘模块的价值等同天方夜谭),第三个误区是不具备战略眼光(一个组织里,第二个最需要战略眼光的人是招聘师,招聘师,招聘师)。此两点本文不讲,后续专题阐述。
③
—关于绩效成果与工作环境—
用人部门面试时看重应征者的绩效能力。大方向上没错,但用人部门在看应征者绩效能力时,常会以偏概全,只看重“工作经验”和“能走马上任”两点,不重视其他要素,比如应征者的个性与自身是否匹配,与部门是否适配,应征者的职涯方向是否与公司适配等。
实务中他们最常说的是“结果,我要的是结果,是绩效能力和绩效结果,你和我讲那些素质没用”,他们无法想明白绩效是从哪些素质里面来的,一旦确定素质和工作环境/场景,也就确定了应征者将有的绩效成果……也所以,用人部门只对应征者在工作实务方面的说辞感兴趣。
当用人部门听到应征者讲出工作实务中关键节点的知识、技能和流程等的时候,通常便觉得看到了应征者的高绩效能力,认为该应征者合适。这种方式是瞎猫跑路,踩对点的概率非常低,原因有3:
1、只要是“长大”的人,嘴上说的话并非都可信。相反的,爬行脑和边缘系统控制的动作、表情、情绪等微表情/动作等,却是可靠性非常高的信息——新皮质会说谎,有时甚至能骗过说话者本人;但边缘系统和爬行脑不会说谎,只是其展现真实情况的时间非常短,我们要会捕捉。
这一方面,若用人部门的面试官有经过专业训练,能专业地运用BEI(行为事件访谈法),进行专业的询问、追问、信息辨别和相应的逻辑演绎,则这样的定论比较可靠,否则所得结论走偏的概率极大。
2、虽然用人部门,只需判断应征者的业务技能、技术等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但若没经过专业训练,要准确挖掘到应征者绩效能力的极限,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会得到什么样的绩效,非常非常难。
大部分非人资出身的面试官,基本是对业务很了解,但对人不了解,更不用说深层、准确地认知人。甚至是有些人资出身的面试官,若没经过专业训练,也基本无法准确认知应征者。
3、即便用人部门对该应征者的绩效能力预判准确,也无法确定该应征者能在本公司产出高绩效,应征者的绩效能力的极限由自身素质决定,而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则由公司/部门的工作环境决定。
应征者的内驱力与公司使命/愿景的适配度,个性与入职部门特质的适配度,价值观与公司文化的适配度等,会从更深层面决定该应征者的长期绩效行为方式和绩效成果。
应征者的内驱力、个性、价值观等,公司的使命/愿景、部门特质、公司文化等,更是非专业人员能准确判断的。
比如,学历为大专水平(中等功能)的ISFJ型主管,面试了一个大专水平(中等功能)的ESFP人,被该应征者激情、灵活、能说会道等特质吸引,再加上听到该应征者说出几点关于业务实务中的关键点,很开心,当即决定录用……
半个月后,你还处在招到人的喜悦中,部门却找到你,说:“该人员什么都懂,说什么都能应承,也很会接话,但是交代的事情就是拿不出结果,跟他沟通过几次了,却未见改进……请你把他劝退”
……
在这里,该主管一则陷入“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的误区了,二则犯了单凭语言阐述便判断应征者是否合适的错误了,三则无法克服“我那有时间、精力和心思去培养他们”的弱点了……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
并不是说该ESFP无法产出高绩效,而是该人员只能在管理规范、氛围活跃且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司中,才能最好地产出高绩效,特别是当其上司是高功能ESTJ人时,其绩效产出更是令人惊艳。
因为ESTJ人的充足动力和大家长式的作风,可以治疗ESFP人的拖延症,推动其按公司/部门节奏向前走,并最大限度“压迫”其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可惜案例中的主管是中等功能的ISFJ人。一则心理动力不如ESFP人强,推不动;二则ISFJ人过度重视他人的情感感受,无法理性地全力推动;三则ISFJ人有服务他人的心理倾向,会被ESFP人强大的表现力给带偏……加之公司管理并不完善,最终便是这种结果了。
而这,便是只注重绩效行为,没有关注深层素质和环境特质的后果。
在招聘实务中,绝大部分用人部门的表现便是这样。因为业务视角的影响,很难站得更高一些,以另一个视角来看待招聘这件事,无法认知到“招”与“聘”的差别,更不知道“若要聘得好,必须先招得对”的原理。
站在客观的角度看,用人部门的表现也有其道理,自负盈亏的企业里,每个岗位都承担着责任,每个人都承担着压力。用人部门每天眼睛一睁开,看到的便是这个月的指标,而这个月的指标需要由人去实现,所以需要人。
对于他们来说,他要的只是有人把事情领走,做好,产出该有的绩效,让自己的绩效考核符合要求……
站在招聘师的角度看,招聘工作是项瓷器活,看似粗糙,实则精细,任何一个细节上的不到位,都可能带来纰漏。也所以招聘师认为应该关注素质和环境,将眼光聚焦在这两项,对于招人要有长远眼光,宁愿多花3个月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也要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高绩效伙伴。
这种想法很好,但用人部门会觉得等不起,因为他在月底马上要面对考核……而且,还有两个问题会加深这种情况:
一、招聘师自身的测评技术不够专业,无法准确判断应征者的素质和工作环境的特质。人资测评技术,没有掌握足够系统的知识,实践足够长的时间(6000小时以上),面试足够多的人(5000人以上),是不可能真正地掌握的。
没有真正掌握,则无法确保自己能在3个月后找到合适的、可以长期产出高绩效的人,导致部门无法信任,不愿意承担那份风险。
二、许多招聘师缺乏组织运营系统思维,无法将人资决定业务成果的逻辑阐述清楚,无法说服部门/老板去关注素质,以长远眼光对待招聘实务。并导致录用权旁落,没有话语权,导致部门一直用自己的错误方式录用人,录用错误的人……不断地反复折腾,浪费时间和资源,并最终认为招聘师不行,更加的不敢相信,更加的一意孤行……
也所以,虽然在招聘实务中,聘的是绩效行为和绩效结果,但承载体却是应征者的素质,而且是与工作环境相适配的素质。只有当招聘师&用人部门都想通、并接纳了这个原理后,卷首中提到的招聘师的困境,才能得以解决。
而要让用人部门明白这一点,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第一,招聘师要有系统思维,有战略眼光,能够站在大格局上看问题,进而做好人资规划和配置安排,并能将想法阐述清楚,让相关方清楚个中利弊;
第二,招聘师的人资测评技术要很专业,要能将战略层面的想法,落到实务的最细节处,让老板、部门等事务相关方信服;
第三、招聘师要懂业务,能够用业务的思维、成本的算法来与部门&老板交涉,才能确保部门和老板能够接受、并按正确的招聘方式推进招聘工作。
这三者很难。不过,虽然很难,还是可以解决。而解决之道就在于让自己走上专业的HRM轨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