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那些误解--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前两天带筱妞去北京科学中心玩,小家伙一直在乐此不疲地玩着声纹识别的项目,我在看着她乐,突然听见“啪”的一声,接着是一个男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循声看去,一位女士正拦着一位愤怒的男士。那位男士正扬着手,眼看着就要打到一个小男孩的脸上。想必之前那声清脆的“啪”,就是这么来的。

一开始我以为是小孩偷钱包被逮了现行之类的,因为以前有过类似的遭遇,而且除了这一类混蛋的事情,我也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让一个五大三粗的大男人这么暴力的对待一个小孩。然而我想错了,从后来女士不停安抚男士和训斥小男孩,以及三人一同离开不难猜测,这应该是一家三口一起来科学中心,也许是爸爸已经累了想回家,而小朋友还没有尽兴不想离开,于是就出现暴力征服的场景。

我不知道这位父亲是不是一贯如此跋扈,但在很多认为孩子就该听话,就该无条件服从家长要求的父母看来,这恐怕是最好的让孩子屈服的办法。没错,只要一巴掌下去,就能“赢了”孩子,他们就能乖乖听话,不再反抗,不再顶嘴,也不敢再违背家长的意愿。但这一巴掌,可能也打掉了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打破了孩子一天的快乐,打碎了孩子的尊严。

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家长们认为一定要“赢了”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听话”。

家庭教育中的那些误解--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_第1张图片

《正面管教》中说,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赢得”孩子。赢得孩子的信任,赢得孩子的合作,赢得孩子的尊重,进而让孩子自发自愿地听从父母正确的建议,同时也保留自己的看法。“赢得”孩子时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

“赢了”孩子,是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

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那要怎么做才能“赢得”孩子呢?

《正面管教》中给出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共情”,也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他的感受。“共情”是一个非常有魔力的做法,它能够很好地帮助对方控制情绪。

“共情”不仅仅适用于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非常适用于成人之间的交流。我们应该都有过这类体验,自己有什么东西忘记放在哪里了,这时候如果家人很理解你的情绪,安慰说“别着急,慢慢找,丢不了,肯定在家里,好好回忆下”,是不是心里会舒服很多,哪怕最后没有找到,心情至少是舒畅的,因为情绪被接纳了。而如果家人是吹毛求疵的性格,一上来就指责说“你看看,总是这样,说过你多少次了,你什么时候才能把东西收拾好,这么大个人了这点事都做不好”,诸如此类,听到这些话,就算最后东西找到了,是不是心里也会有个疙瘩?

2.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是,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这其实是进一步地表达对孩子的理解,重点是让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感受不代表你认同他的行为。

3.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

其实孩子都很简单,如果父母能够很好地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他们的小脾气就好了一半儿了。筱妞也会有闹脾气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舍不得睡觉,一让她洗漱就各种别扭。这时候我会搂着她(身体的接触是建立共情的第一步),问她说,你是不是想再多玩一会儿?她会点点头,然后我会告诉她我理解她想一直玩,不过现在已经是睡觉的时间了,如果不能按时睡觉,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一般这时候她已经不再吵闹,而是能很好地听我说话。接着我会告诉她,刚才那样吵闹不睡觉的行为很不好,并提出我的建议,可以洗漱完上床再十分钟书,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都可以和妈妈商量,洗漱完后看十分钟书再睡觉。就这样,不用吼叫也不用生气,筱妞慢慢地就能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

认为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听家长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父母在对待孩子时,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妨试试看吧。

家庭教育中的那些误解--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教育中的那些误解--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